“大象”Intel如何再次跳舞
在歐德寧擔任CEO之后不久,英特爾推出新標識,即“Intel.Leapahead”(超越未來)。市場分析人士從中嗅出混雜的氣息:難道是用市場來取代技術,成為公司的新主宰力量?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0280.htm“Intel.Leapahead”取代的是“Intel Inside”。1991年,格魯夫執政期間,英特爾為了把自己的處理器與來自對手的模仿品區分開來,英特爾啟動了“Intel Inside”計劃,后來隨著“奔騰”芯片(Pentium)的成功而大行其道。
“Intel Inside”的意義是,一個公司可以憑借技術驅動一個產業,影響消費者。歐德寧會改變這一切嗎?
從平臺計劃到酷睿的推出,歐德寧已經完全理清了英特爾的未來之路:在“技術領先”的同時,擁抱客戶需求與消費者行為,讓“工程師文化”與“市場營銷文化”同時融化在英特爾的血液里,推動英特爾向前。“Intel.Leapahead”傳遞的正是這一理念。
從2006年酷睿推出,英特爾向市場推出的酷睿處理器產品已經超過100余款,歐德寧看起來,更像“摩爾定律”的依缽傳人。英特爾創始人之一的摩爾在1965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一個芯片上的晶體管數目每18個月至兩年間將增加一倍,這被稱為摩爾定律。
格魯夫說:“只有持續地推出一個又一個產品,我們的成功永遠在于下一個產品,而不是當前。”
英特爾也修正了自己平臺戰略。楊旭說:平臺這一概念對普通消費者而言太復雜,消費者不感興趣,也不能理解,而應突出應用。
如何面對“云”沖擊
云計算時代,需要四個方面的IT設施,分別是云終端、云后臺、云通訊、云平臺。歐德寧認為,云終端,包括上網本、MID、智能手機、工控設備、各種家電、汽車,以及各種專有設備,英特爾要在上述所有終端上嵌入自己的芯片。
歐德寧認為,未來任何事物都可能聯上互聯網上,除了上述設備上,一個電子表,一個戴在手腕上的醫療終端,或是專業控制設備都會聯上網。英特爾的目標是把SoC產品嵌入這些設備,讓這些設備擁有接受任務、處理任務的運算能力。
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歐德寧主張,受互聯網應用的推動,計算技術正超越PC,向更廣闊的空間發展。過去三十年,英特爾的疆域是PC,現在英特爾在向更多領域拓展。歐德寧將其稱之為“頻譜”,現在PC在頻譜中只是眾多頻率之一。
在英特爾頻譜中,至少包括高端服務器、主流電腦、消費電子設備、嵌入式系統、各式手持設備,他們都將嵌入英特爾芯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