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打假,芯片更應打假
芯片里的“假球”流派
在韓國擊敗葡萄牙后出線,日本足球連續擊敗德國、西班牙兩大世界冠軍,在死亡小組中勇獲頭名出線時,不禁讓我想起三十年前的中國足球,也曾打得日本隊患上了恐中癥。現在的中國足球呢?最近國足的大新聞是前國足主教練李鐵被帶走調查,據說是因為打假球。
相比足球,芯片行業更需要打假,集成電路是0和1的科學,半導體制造是從0和1的產業。產業造假危害極大,甚至有些造假嚴重到誤導行業和國家,直到上戰場時才發現是銀樣蠟槍頭。
近幾年資本泡沫把風口上的豬吹上了天,也把整個動物園吹上了天,半導體行業里,甚至股市里也魚龍混雜。一般而言,造假者有以下流派:
造假亂象
一,國產材料和設備的驗證線造假,是一種人造假山一般的“假”。
曾經有號稱以國產設備為主組成了非A產線,其實里面只有個別設備是非A的。其他要么是日歐的,要么是二手的舊設備。
這種產線看上去很美,產線也能點亮,但它只是一個中看不中用的擺設。從來沒有人能用這個產線去制造芯片,更不用說實現量產,這種產線唯一的功用就是融資或者騙補。
回頭看過去這一二十年,國內有過多少次實現了0的突破、打破了西方壟斷、實現了國產替代、填補國家空白的半導體產品。這樣的新聞汗牛充棟,似乎形勢一片大好。但為什么制裁來臨時,我們還是受制于人,全行業感到了徹骨的寒意,那些宣傳中的產品去了哪里?這種造假,不僅讓西方信以為真,加快加大制裁力度,更讓國人出現誤判,以為國產線、非A線真的取得突破。
二,為了縮短沖上市的時間,很多公司一出世就風華正茂,簡直就是天降神童。
一些剛成立的創業企業,造芯速度驚人。公司剛一成立,就立刻聲稱已有產品,而且大肆宣傳是一次性流片成功。一般來說,一款芯片從定義到流片成功至少要一年時間,其中要經歷兩三次流片不成功。而新公司上產線所花費的時間更長,所以整個流程應該更長。如果一成立就有產品,要么在盜用老東家的IP,要么就是吹牛。難道在公司成立之前,在自家車庫埋頭苦干出來的?
“一次性流片成功”這樣的創舉,華為這樣的大公司也不敢說。新公司一出世就“力壓華為”,從產業規律來講,這類“神童”公司很難沒有作假之嫌。無底線放衛星,究其原因,無非是搭臺唱戲給資本看,所以初生牛犢超越國際頂級芯片大廠就是家常便飯了。近些年出來創業的“個體戶”、“團隊”,有些的確擁有大公司工作背景,但真實能力存疑。大企業履歷可以證明你是專才,但恐怕不是全能的帥才,至少剛剛跳出山門不可能立刻擁有蓋世神功。所以有的初創項目簡歷中,自我標榜的“國際第一”、“世界最強”只能是神話。
三,相比天降神童,有些企業相對“務實”,明面上宣傳自己擁有獨一無二的“核心技術”,實則將代理產品混為己出,玩了一出移花接木。
尤其材料類代理企業,將他人材料混入自己產品中,瞞天過海。材料很難判斷是不是“原生”,買來的材料,換個包裝,有誰知這是舶來品?這就出現了一類既做代理,又做研發的公司。研發不夠代理來湊。五年茅臺還是六年茅臺,勾兌酒還是原漿?饒是行家里手,誰都沒法證偽。靠著這種招數,也有企業把產品打入代工廠的供應鏈。
如果一邊換標,一邊研發,還有假戲做著做著就成真了的希望。但是如果只是“掛羊頭,賣狗肉”的純資本操作就會出大問題,市場份額和攻堅的賽道被你占了,別人只能望而卻步。但真到制裁臨頭,海外供應被切斷,要考驗“國產成色”時,誰來補上斷鏈?所以諸如此類的渾水摸魚危害極大,必須打假。
四,有些企業有自己的主業,在行業里也小有名聲,但既不是半導體上下游供應鏈企業,也不是終端企業,和半導體毫不沾邊,但它們嗅到了半導體的機會,就無中生有地高調進入半導體。
借著地方政府不愿錯過集成電路的發展熱潮,它們借助主業的名聲,出手總能誘得一些人傻、錢多的地方政府為其投資,借力主業的杠桿撬動了半導體這個“副業”。然后用主業的收益粉飾半導體部門的收益,把財報做漂亮,最終把自己打扮成半導體公司成功上市。
這些企業一開始就把地方政府的慷慨算計在內,借政府的錢來冒險。將長周期,高風險,低收益的半導體,變成了短平快、低風險、高收益的游戲。如此好事,何樂而不為?
于是這幾年做水泥的、開飯店的、賣海鮮的……各類跟半導體沒有半毛錢關系的公司摩拳擦掌做芯片。但另一方面,一些企業將自己成熟的芯片業務分拆出去。不管哪種操作,無非是半導體太熱,國家扶持,都想借著母公司的支援,包裝出一個半導體公司來上市,收割一波資本紅利。
總結
以上種種怪象,嚴重違背產業規律,只以包裝上市或融資為目的。這種風氣盛行,使得整個行業無比浮躁,嚴重破壞了整個產業的發展邏輯。
在上市指揮棒的指引下,很多初創企業不是以研發攻關,填補國產空白為目的,而是如何快速復制裂變,把財報做漂亮,趕緊上市。這樣的項目只能是低水平內卷,對其他踏實做事的企業造成很大的沖擊。具體來看,它們的危害如下:靠投資低價出貨走量,拉低行業利潤;虛假宣傳,擠占認真做研發企業的生存空間;惡意挖人,使得規模企業人才流失;哄抬股價,割股民的韭菜,破壞行業聲譽。
之前泡沫盛行時,市場容錯空間大,就容易出現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的亂象。甚至不少企業處于“嬰幼兒”階段,即便沒有產品、沒有客戶、沒有銷售,就已經具有成熟企業的高估值。即便有人質疑,它們也可以用一句市場認可來搪塞。
現在進入調整周期,客觀上整個行業都艱難。那些弄虛作假的企業,相比真正搞研發、拼實業的企業,生存難度要大很多。潮水退去時,人們才能看出誰在裸泳;只有“冬雪”降下,“害蟲“才會被清場。此時,全行業尤其投資人、地方政府,監管部門都要睜大眼睛,及時止損,趕快清理產業環境。為真正做半導體的企業創造良好環境。不要浪費任何一次危機,才是應對危機的最好方式。
原文:芯謀研究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