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專欄

        EEPW首頁 > 博客 > (2021.7.12)半導體一周要聞-莫大康

        (2021.7.12)半導體一周要聞-莫大康

        發布人:qiushiyuan 時間:2021-07-14 來源:工程師 發布文章

        半導體一周要聞

        2021.7.5- 2021.7.9


        1. 應用材料電話會議紀要

        全球半導體業發展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它的推動力與GDP脫鉤?

        目前正處于人類歷史上第四波計算浪潮-經濟全面數字化,也是最大的一次科技技術轉變的早期階段,未來十年半導體行業乃至半導體設備領域將長期結構性走強。目前正處于第四波計算浪潮-數字經濟的早期階段,數字化正從消費者終端轉向更大型和寬泛的設備,即到2025年,機器將產生99%的數據,而人類產生數據只占1%。


        半導體行業需求歷史首次與人口增長(GDP)及其帶來的消費者行為增長脫鉤,并逐步掛鉤設備、服務器、汽車終端、手機終端等。其次,最近部分領域的芯片產能緊缺也表明,過去20年半導體行業的高效穩定供應鏈體系在未來可能不是最優選擇。世界的經濟發展正面臨歷史以來的最大一次科技技術轉變,而半導體將會是其中的必爭之地。隨著數據化經濟的推進,半導體領域的競爭將會圍繞高效電源管理、高運算性能、高性價比等領域。摩爾定律正逐步失效,制程進步的基礎將轉向新材料、新結構、新的芯片互連方式、新工藝和新微縮方式的創新與應用。半導體設備行業具備未來10年內翻倍增長的前景,2021年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增速將接近30%。半導體行業的投資密度已從12%提高至目前的14%,且2030年半導體行業市場規模突破10,000億美元已成為市場一直預期。由此估計WFE支出將會在2030年突破1400億美元,相比2020年的610億美元至少有1倍以上的上升空間。2021年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增速將接近30%。


        2. OLED驅動芯片即將短缺,韓國獨占九成產能,華為海思自研芯試產

        目前,OLED驅動芯片市場也逐漸像其他芯片市場一樣,呈現供不應求的情況。不僅如此,OLED驅動芯片在價格上也有所上漲。比如,繼第一季度的價格增長之后,2021年第二季度OLED驅動芯片的價格又上漲了20%。


        在技術上,LCD屏幕主要是通過一個光源照亮整個屏幕。而每塊OLED屏幕上擁有大量的像素點,這些像素點都可以獨立發光,讓屏幕顯示的內容更加清晰。但是,OLED屏幕需要通過OLED驅動芯片點亮各個像素點。


        OLED驅動芯片相當于顯示屏幕的主控,可以控制屏幕的顯示、畫質、能源消耗等關鍵指標。


        韓國占據九成OLED驅動芯片代工市場,據Omdia調研機構報道,2020年,韓國企業在智能手機OLED驅動芯片代工市場的占有率為90%,臺積電基本將剩下10%市場的份額收入囊中。在全球智能手機OLED驅動芯片代工市場,三星的市場占有率位列第一,為50%。


        OLED屏幕已經是智能手機中最昂貴的組件之一。三星Galaxy Note 20 Ultra的OLED屏幕售價為92美元。iPhone 12 Pro的OLED屏幕售價約為每臺70美元,高于A13芯片的57美元和相機的60美元。


        而國內無論是在OLED屏幕上,還是OLED驅動芯片上都在依賴韓國進口。不僅如此,國內廠商在OLED驅動芯片市場上的占有率不足1%。


        3. 缺芯潮開始消退or產能會大過剩,芯片業未來迷霧重重

        史無前例的缺芯潮還在繼續,但是人們對結束的預測已經產生了分化。樂觀者認為2022年中將是轉折發生的時候,謹慎者則認為最近2、3年內都看不到好轉的跡象。


        市場研究機構 IHS Markit 在近日的報告中稱,預計 2021 年第三季度,汽車芯片的供應會略有緩解,汽車產商的產量下降不會像第一、第二季度那樣嚴重。


        國內業界的看法也比較類似。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總工程師、副秘書長葉盛基近日也表示,二季度汽車芯片短缺將達到最高峰,預計汽車芯片斷供情況將在下半年開始緩解,全年有望抹平影響,至2022年年中,汽車芯片供應有望恢復正常。


        摩根大通分析師Harlan Sur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全球對于芯片的需求一直比產能高10%-30%,晶圓代工廠需要花費3-4個季度才能使產能明顯提高,此后芯片封裝、運輸以及生產還需要1-2個季度的時間,最終交付客戶至少是一年之后的事了。


        從IC?Insights的數據來看,2020年全球半導體廠商的資本支出達到1081億美元,相較于2019年同期的1025億美元,增加56億美元,同比增長6%。


        半導體本質上是一個周期性很明顯的行業。縱觀全球半導體市場,其增長率長期呈周期性的波動狀態,每10年左右的增長率大致呈“M”型態勢。造成周期性的主要原因有:全球宏觀經濟的景氣度;部分電子產品的創新或是需求飽和;半導體廠商的增產或是減產。


        2019年是上一輪半導體行業周期的低谷,本輪景氣周期自 2020年下半年開啟,目前處于新一輪周期向上階段。有意思的是,在2019年時,大部分研調機構還認為,全球半導體景氣將走向低成長,也有預估將走向負成長,例如外資摩根士丹利證券指出,半導體產業去年實際生產增加22%,但市場僅消化15%的增加量,目前還有7%過剩產能待消化,供過于求將是很大的挑戰,全球半導體產業周期性低潮還未見底。


        現在看來,芯片行業所面對的最大不安因素可能還是國際政治局勢的變化。如果每個國家都將芯片視為對其通信和國防至關重要的芯片,那么半導體行業的態勢可能會變得更像1970年代和1980年代那樣。正如VLSI的Hutcheson所說,風險在于全世界將建設過多的芯片制造能力,會導致價格下跌并最終消滅整個行業, 1980年代從澳大利亞到南非發生的芯片廠倒閉潮就是此前的教訓。


        4. 德州儀器收購美光晶圓廠

        德州儀器宣布將以9億美元收購美光科技位于猶他州的Lehi半導體工廠,收購成功后該工廠將成為德州儀器的第四家300mm晶圓廠,和DMOS6、RFAB1以及即將完工的RFAB2一起成為德州儀器制造業務的一部分。該工廠還將生產65nm和45nm模擬和嵌入式產品。兩家公司計劃在2021年底前完成交易,預計2023年初將完成第一批產品生產。


        5. 美光將在2024年采用EUV光刻機生產芯片

        美光計劃 2024 年采用EUV工藝生產內存芯片,以制造尺寸更小的產品。美光科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桑杰?梅赫羅特拉在日前的財報會上表示,美光一直在關注 EUV工藝進展,之前也參與了EUV評估,一旦觀察到EUV平臺生態系統成熟,就會在產品路線圖中使用相關技術。根據美光的計劃,EUV 光刻工藝將首先用于 1-Gama 工藝內存, 后續還會進一步擴展到 1-Delta 工藝內存芯片中。


        6. 2026年全球半導體知識產權市場將達到75億美元

        Global Industry Analysts, Inc.(全球行業分析公司)發布的《半導體(硅)知識產權:全球市場軌跡和分析》報告顯示,2020 年半導體(硅)知識產權市場規模為 52億美元,2026 年將達到75 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 6.2%。2021年美國市場規模預計為10億美元,在全球市場中的份額為17.9%。中國預計到 2026 年將達到14 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復合年增長率為 7.7% 。


        7. 臺積電與三星開啟全戰模式

        7nm制程方面,有統計顯示,在2020年,三星每月的產能約為2.5萬片晶圓,而臺積電每月約為14萬片,而在5nm方面,雙方的差距更大,三星每月約為5000片晶圓,而臺積電每月約為9萬片。由此看來,在先進制程產能方面,臺積電明顯領先于三星。


        4nm方面,臺積電表示,與5nm設計法則幾近兼容的4nm加強版減少了光罩層,進一步提升了效能、功耗效率、以及晶體管密度,預計于2021年第3季度開始試產。據悉,4nm制程工藝將繼續把芯片尺寸縮小6%,同時帶來功耗和性能上的進一步改善,比如與FinFET晶體管相比,能夠實現更嚴格的閾值電壓(Vt)控制,Vt是半導體電路工作所需的最小電壓,即使是最輕微的變化,也會對芯片的設計造成束縛、并導致性能下降,臺積電則取得了15% 的提升。


        3nm方面,臺積電將于下半年試產,預計2022年實現量產。而三星于近期成功流片,但量產時間恐怕要晚于臺積電。


        臺灣地區產業分析人士認為,截至2021年底,臺積電將拿到55臺ASML的EUV光刻機,三星為30臺。


        三星副董事長李在镕于2020年10月訪問了ASML總部,并希望后者在2020年交付9臺EUV光刻機、在2021年后每年交付20臺EUV光刻機。


        8. 2003 to 2021全球半導體市場及增長率


        1626254582917235.png


        9. 中芯國際擬擴建5.5萬片晶圓產能

        近日,中芯國際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表示,為滿足更多的客戶需求,根據公司今年的CAPEX支出計劃,擬擴建1萬片12英寸和4.5萬片8英寸晶圓的產能。


        10. 聯發科今年成長動能強勁,有信心全年營收成長超過40%

        聯發科是全球性銷售布局的企業,加上產品多元,而且今年將投入歷來最多的30億美元(約新臺幣837億元)研發預算強化競爭力,看好今年營收與獲利會是強勁成長的一年。


        蔡明介指出,聯發科今年將投入30億美元研發預算,致力發展AI、后5G、WiFi7與安謀架構資料運算等多項領域,為下一階段的成長累積優勢,依聯發科每年研發費用占全球營收的20%推算,今年營收至少150億美元起跳(約新臺幣4185億元)。


        11. 中國最大的計算芯片亮相突破封裝極限

        燧原科技COO張亞林在發布會上強調。從他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到,燧原科技的新一代芯片采用了2.5D封裝,在其中整合了9顆芯片。這樣的設計也使得整個芯片的整體封裝尺寸做到了驚人的57.6mm×57.6mm,達成國內領先的成就。


        據介紹,邃思2.0進行了大規模的架構升級,采用了新一代全自研的GCU-CARA全域計算架構,針對人工智能計算的特性進行深度優化,夯實了支持通用異構計算的基礎;支持全面的計算精度,涵蓋從FP32、TF32、FP16、BF16到INT8,并成為中國首款支持單精度張量TF32數據精度的人工智能芯片。單精度FP32峰值算力達到40 TFLOPS,單精度張量TF32峰值算力達到160 TFLOPS,以上數據均為國內第一。


        12. 蘋果M2芯片什么水平?超乎你的想象!

        Apple的 M1 處理器基于用在iPad Air 和后來的 iPhone12 中的 5nm A14 芯片設計。它具有 4 個具有 192 KB 的 L1 指令緩存和128 KB 的 L1 數據緩存,并共享 12 MB 的 L2 緩存的高性能內核,同時還有4 個具有 128 KB 指令緩存、64 KB L1 數據緩存和共享 4 MB L2 緩存的節能內核。這使得總共 8 個內核在功率和效率之間平均分配,從而與之前的型號相比,速度有了巨大的提升。片上系統在大多數型號(入門級 MacBook Air 和 24 英寸iMac 具有 7 核 GPU)中還具有 8 核 GPU,具有 128 個執行單元和多達 24576 個并發線程。


        M2——2022年初

        蘋果的 M2 芯片很可能會出現在下一代 MacBook Air 中,它看起來會進行全面的重新設計,采用新的顏色來匹配 24 英寸 iMac。據彭博社報道,蘋果的下一代處理器“將包含與 M1 相同數量的計算核心,但運行速度更快。” 這類似于 Apple 進行 A 系列升級的方式,盡管性能大大提高,但自 A11 處理器以來它已經擁有六個內核。就 GPU 而言,彭博社報道稱內核將從 7 個或 8 個增加到 9 個或 10 個。


        13. 中芯國際又一個重要項目量產:月產能7萬片晶圓、良率99%。

        中芯紹興項目首期總投資58.8億元,引進一條芯片年出貨51萬片的8英寸特色工藝集成電路制造生產線和一條模組年出貨19.95億顆的封裝測試生產線,將打造成為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特色工藝半導體代工企業。



        14. 全球CIS市場預測2025

        1626254560889068.png


        15. 寒武紀進軍自動駕駛芯片市場采用7nm制程

        在7月8日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科創板人工智能芯片上市公司寒武紀CEO陳天石透露,寒武紀將進軍智能駕駛芯片這個新市場,雖然該產品還在設計中,但陳天石透露了一些技術細節,這款車規級芯片將采用7nm制程,算力將達到200TOPS ,可以支持高級別自動駕駛,芯片也將繼承寒武紀云邊端已有的一體化工具鏈。


        16. 集微咨詢韓曉敏:國內產能缺口被高估,高端芯片國產替代正當時

        從產能的角度來看,韓曉敏表示,當前全球芯片公司都面臨產能緊張的問題,但對于國內芯片產能缺口到底有沒有這么大,內部其實也正在做評估,還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但根據初步調研,沒有那么大的缺口,“‘需要再建8個中芯國際’,絕對不是這樣的情況。”。


        SEMI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半導體12英寸晶圓產能約為590萬片/月,8英寸晶圓產能約為510萬片/月。同一時期,中國本土廠商12英寸晶圓產能約為38.8萬片/月,8英寸晶圓產能約為74萬片/月,全球占比不足10%。


        在市場需求拉動下,國內晶圓廠都在陸續投資建設新產能。截至目前統計,預計2021年將新增34.2萬片產能,較2020年提高30%,但韓曉敏指出,這30%是在一年的時間內逐步增加上去的。“其實整個代工產能的擴張只有大概10-15%,基于目前緊張的情況來講肯定還是不夠的。


        17. 臺媒業界看紫光不致倒閉

        紫光集團因不能清償到期債券,遭債權人向北京中級法院聲請破產重整。中國臺灣半導體界分析,紫光集團資金危機主因是過度并購,債務杠桿過高所致,未來并購實力大減,但不會倒閉,仍是存儲器界的玩家。


        臺灣半導體界人士指出,大陸國家大基金力挺半導體項目,紫光集團仍將獲得資金奧援,重整可能改變紫光集團股權結構,但發展項目不會變,且紫光武漢廠二期仍在持續擴建中。半導體已成為大陸國家級扶植產業,不能用一般行業破產看待,況且過去債務一筆勾消的情況所在多有,預料紫光集團不會倒閉。

        業界人士說,目前紫光旗下的長江存儲及武漢新芯,仍是國家扶植發展存儲器指標廠,針對債權人聲請破產保護,政府迄今遲未表態,似乎是在等債務清理告一段落才會出手,大陸全力發展存儲器的目標不會變,且長江存儲已積極進行第二階段擴產計劃,目前該公司也是美國抵制中國購買先進半導體設備前,就買到先進設備的半導體廠,后市發展不宜輕忽。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



        關鍵詞: 半導體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坪坝区| 井研县| 库伦旗| 黑龙江省| 阿合奇县| 罗山县| 常山县| 黎城县| 娄底市| 化州市| 昌都县| 雷波县| 始兴县| 奉贤区| 秦皇岛市| 阿坝| 都江堰市| 渝中区| 清丰县| 佛学| 中方县| 周口市| 大安市| 青冈县| 凤台县| 大化| 双桥区| 遂昌县| 盐池县| 简阳市| 凤台县| 大化| 开鲁县| 宝兴县| 西藏| 兰溪市| 铜鼓县| 万州区| 梓潼县| 泸水县| 甘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