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世界大健康博覽會于8月5日-8月7日在武漢舉辦,本次展會的主題是“健康共同體、科技創未來”。此次展會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養老服務機構、智慧養老服務企業、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運營商參展展示。作為國內毫米波雷達技術驅動的智慧醫療、智慧養老企業,北京清雷科技毫米波雷達智能監測產品,包括生命體征監測設備、跌倒檢測設備以及睡眠呼吸障礙篩查管理設備一齊亮相武漢世界大健康博覽會,受到了多家養老服務機構、同行的青睞和好評。湖北省楚商聯合會執行秘書長程愛芬女士也對清雷的“黑科技”產品表示認可,并表示希望越來越多的科
- 關鍵字:
清雷科技 雷達 健康
- 當前正值“七下八上”全市防汛的關鍵期,為提前發現道路塌陷等隱患,及時診斷、修復道路病害,包括“雷達檢測車”等在內的多種新型排險裝備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上崗,專門探勘道路病害隱患,助力副中心道路安全度汛。記者從通州區城管委了解到,目前,副中心易存汛期道路病害的11條市政道路已完成三維地質雷達探測,下一步將進行道路病害修復。翠屏西路,一輛白色的雷達綜合檢測車正沿著道路緩速前行。這是通州區城管委引入的三維陣列雷達探測設備,應用電磁波反射技術,勘測道路下方是否存在空洞、疏松等道路病害體。自7月1日起,通州區開始對容易
- 關鍵字:
雷達 路政
- 智能駕駛能夠改善汽車對城市環境的污染,盡管汽車產業對環境污染(如霧霾)的具體影響程度尚存爭議,但汽車無疑是主要污染源之一,尤其是城市環境的主要污染源。首先,智能駕駛系統能夠有效減少污染物徘放。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員研究了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溫室氣體和細小顆粒物。結果發現:使用智能駕駛車共享系統不僅節省能源,還能減少各種污染物的排放,其次,智能駕駛能夠通過提高車輛利用率減輕污染。汽車可以按照時間順序依次供需要的人使用,因此可以更好地統籌安排車輛使用,解放司機,提高車輛的
- 關鍵字:
景頤光電 智能駕駛 雷達
- 智能坐便器最初是有溫水洗凈功能。后經引進技術開始制造,加入了座便蓋加熱、溫水洗凈、暖風干燥、殺菌等多種功能。集溫水洗凈、按摩、暖圈、夜光等多項功能于一身,提供更佳的潔身功效和舒適的清洗體驗。雷達是英文Radar的音譯,意為"無線電探測和測距",雷達是利用電磁波探測目標的電子設備。雷達發射電磁波對目標進行照射并接收其回波,由此獲得目標至電磁波發射點的距離、距離變化率(徑向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智能馬桶中需檢測人體的靠近和離開,當人體在微波雷達傳感器覆蓋的面積內移動時,發出的高頻電磁波
- 關鍵字:
飛??萍?/a> 雷達 智能家居
- 信維通信8月8日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毫米波雷達目前正處于研究階段,尚未批量供應客戶。未來根據市場及客戶的需求提供解決方案。
- 關鍵字:
信維通信 雷達
- 集微網消息 四川長虹 8 月 2 日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毫米波雷達傳感器產能約為 10 萬只 / 年,相關技術可以用于呼吸心跳檢測,并有向外供貨。其同時回應稱,毫米波雷達傳感器相關技術主要應用于智慧家庭領域,未應用于交通及自動駕駛等領域。據了解,近年來四川長虹前持續深化物聯網轉型戰略,加快融入行業發展主賽道,以硬件能力和解決方案構建物聯網時代競爭優勢。聚焦資源、加大投入,打造基于物聯網的獨特硬件能力,以應用場景為基礎,以服務定義產品,圍繞智慧家庭、智能制造發展系統解決方案,優化產業布局,促進產業轉型
- 關鍵字:
四川長虹 智能家居 雷達
- IT之家 6 月 9 日消息,特斯拉已經申請在其電動汽車中使用一種新的雷達,這讓外界非常困惑,因為其 CEO 埃隆-馬斯克已經明確表示,特斯拉計劃只用基于攝像頭的視覺技術來實現自動駕駛。在使用包括攝像頭和雷達的一套傳感器多年之后,去年特斯拉宣布過渡到沒有雷達的“特斯拉視覺”系統,只使用攝像頭和神經網絡技術。特斯拉認為,目前的道路系統是為人類司機設計的,他們使用視覺(眼睛)和大腦(神經網絡)操作車輛。特斯拉認為,通過用攝像頭取代眼睛,用神經網絡取代大腦,可以建立一個比人類司機更安全的自動駕駛系統。
- 關鍵字:
特斯拉 雷達 智能駕駛
- 8 月 2 日,以色列激光雷達公司 Innoviz 宣布,將向大眾汽車集團旗下的 CARIAD 提供激光雷達硬件和配套軟件,交易總價達 40 億美元(約 270.4 億元人民幣),預計 2025 年開始交付。業內人士認為,對于 Innoviz 而言,作為 Tier 1 直接向大眾汽車供貨是全新的業務模式。此前 Innoviz 獲得的寶馬訂單,是通過與 Tier 1 麥格納合作完成。Innoviz 成立于 2016 年,在 2018 年被寶馬選為激光雷達供應商,2021 年 4 月通過 SPAC
- 關鍵字:
Innoviz 雷達 大眾汽車
- 近日,在第二十四屆中國高速公路信息化大會舉辦的智慧高速技術發展論壇上,華為正式發布新一代超遠距高精度毫米波交通雷達ASN850和融合感知引擎SNE800產品,將智慧高速路側感知桿距部署能力提升到1000米,感知精度提升到95%。據了解,智慧交通體系中,雷達是重要的路側感知單元,具有不受天氣和光照影響,可全天候探測感知交通流的優勢。華為新一代超遠距高精度毫米波交通雷達ASN850,采用了領先的5GMassiveMIMO大規模天線陣列和超分辨率算法,能夠實現雙向1000米、10車道的超遠距無盲區覆蓋,減少了2
- 關鍵字:
智慧交通 華為 雷達
- 恩智浦半導體(NXP Semiconductors N.V.)近日宣布,率先推出單芯片解決方案,將超寬帶雷達與精密測距功能相結合,進一步擴充其TrimensionTM產品組合。通過集成超寬帶雷達,設備能夠感知其周圍環境以及與其他超寬帶設備間的距離。使手機、物聯網(IoT)和汽車應用可以以更經濟高效的方式,更輕松地獲得運動感知能力,包括在場檢測、生命體征監測和手勢識別。產品重要性通過超寬帶雷達實現的超精密運動檢測可幫助提高智能家居和汽車市場中的安全性與便利性。例如,配備超寬帶雷達的智能嬰兒監視器可檢測嬰兒睡
- 關鍵字:
雷達 運動檢測
- 傳感技術讓許多公司有了提升現有產品功能的機會。例如,在物聯網領域,Omdia預測,在2020年到2024年期間傳感器出貨量將增加近200億個,其中雷達傳感器的年復合增長率大概會達到30%。鑒于TI毫米波雷達擁有諸多優勢,包括能夠在惡劣的條件下運行、保護隱私并提供高分辨率的距離、速度和角度信息,其關注度和使用率日漸增長。在本文中,我們將提供一些毫米波雷達傳感解決方案優化成本的見解,分享新產品創意的真實案例,并探索實際的電路板設計以加快開發速度。對于已經采用毫米波雷達的系統,所節省的成本可以用來提供頗具競爭力
- 關鍵字:
TI 物聯網 雷達
- 隨著汽車原始設備制造商開發自主性更高的車輛,自動泊車技術也在不斷發展。這些泊車系統包括泊車輔助(仍然需要駕駛員參與)和自動泊車(可以免手動操作)。當今的汽車泊車系統大多使用超聲波和攝像頭傳感器。超聲波傳感器的工作原理是發出高頻聲波,被其路徑中的物體反射。傳感器通過測量從發射到接收所用的時間來測量附近物體的距離。但是,超聲波和攝像頭技術確實有一定的局限性,會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約:●? ?如泥土和霧這樣的環境條件●? ?最小和最大探測距離●? ?水平和
- 關鍵字:
TI 雷達 自動泊車
- 歐洲新車評估計劃(NCAP)最近更新雷達標準,最新的第79號條例規定雷達在盲點偵測和變換車道輔助中的最小車距和最低行駛車速,目的是改善新車的駕駛員輔助功能。歐洲新車評估計劃 (Euro NCAP) 最近更新雷達標準,目的是改善新車的駕駛員輔助功能。NCAP 標準因地區而異;美國的 NCAP 由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 (NHTSA) 管理,全球 NCAP 是集中式組織。不過,所有組織都有相同的目標:制定強化汽車和駕駛安全的標準。這些組織提供 0 至 5 顆星的評等,藉以協助消費者做出明智的新
- 關鍵字:
ADAS 雷達 NCAP
- 下一款熱門ADAS產品并非L3級汽車,而是L2+級汽車。L2+級汽車減少了繁瑣程序和安全問題,但增加了許多炫酷新功能:半自動駕駛、攝像頭和高清雷達遙測配合導航,并采用傳感器融合技術最大限度地延長平均故障間隔時間(MTBF),性能優于L2級自動駕駛汽車。
- 關鍵字:
202108 ADAS 雷達
- 6月22日,在中汽創智周年慶典暨事業計劃和產品發布會上,毫米波雷達技術服務商隼眼科技與創新型汽車高科技企業中汽創智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成立毫米波雷達聯合開發工作組,就技術創新、產業融合、資源互補等方面發揮各自優勢,以加快毫米波雷達技術更新與產業發展,促進汽車自動駕駛感知能力提升,進一步建立完善先進的毫米波雷達生態鏈,為中國智能網聯產業賦能。中汽創智CEO李豐軍、隼眼科技CEO施雪松蒞臨發布會現場,共同參與此次戰略合作協議的發布。自動駕駛風起,毫米波雷達迎新機遇對自動駕駛方案而言,傳感器就是車的“
- 關鍵字:
毫米波 雷達
雷達介紹
定義
雷達概念形成于20世紀初。雷達是英文radar的音譯,為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縮寫,意為無線電檢測和測距,是利用微波波段電磁波探測目標的電子設備。
組成
各種雷達的具體用途和結構不盡相同,但基本形式是一致的,包括五個基本組成部分:發射機、發射天線、接收機、接收天線以及顯示器。還有電源設備、數據錄取設備、抗干擾設備等輔助設備。
工作原理
[
查看詳細 ]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企業會員服務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征稿 -
友情鏈接 -
手機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27778號-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