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OpenAI宣布完成了一輪規模巨大的私募融資,融資金額高達400億美元,被認為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私募融資輪之一。融資完成后,OpenAI的估值達到了3000億美元,僅次于SpaceX的3500億美元,與字節跳動一起躋身全球估值最高的私營公司之列。此次融資由軟銀集團領投,投資占比75%(即300億美元),其他投資者包括微軟、Coatue Management、Altimeter Capital和Thrive Capital等。值得注意的是,這輪融資將分兩部分投入:首輪100億美元本月到位,剩余3
關鍵字:
OpenAI 融資 軟銀 AGI AI 微軟 馬斯克
3月27日消息,據多位知情人士透露,OpenAI正接近敲定一輪高達400億美元的融資。這輪融資由日本軟銀集團領投,Magnetar Capital、Coatue Management、Founders Fund及Altimeter Capital Management等投資機構正在參與最終談判。若這筆交易達成,將刷新全球創投史最大單輪融資紀錄。總部位于美國伊利諾伊州埃文斯頓的對沖基金Magnetar
Capital ,預計將在本輪融資中出資10億美元。截至本文發稿,OpenAI、Magnetar Ca
關鍵字:
OpenAI 軟銀 融資
3 月 26 日消息,英國芯片設計公司 Arm自被軟銀收購后,業務模式已經逐漸從基礎架構提供商轉向完整芯片設計商。彭博社今天援引知情人士的話透露,高通已向歐盟委員會、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及韓國公平交易委員會提交機密文件,指控 Arm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實施反競爭行為。在與監管機構的私下會議和保密文件中,高通指控 Arm 在運營開放授權模式 20 余年后,突然限制技術訪問權限,試圖通過自研芯片業務提升利潤。具體表現為:· 拒絕提供協議范圍內的關鍵技術· 修改授權條款阻礙客戶產品開發· 利用指令集架構
關鍵字:
高通 Arm 壟斷反競爭 芯片架構授權 軟銀
3月4日 亮點榮耀承諾投入100億美元用于AI領域擴張 榮耀宣布了一項戰略變革,計劃投資100億美元,致力于轉型成為一家以AI為核心的設備生態系統公司。這一舉措標志著該企業從當前專注于智能手機硬件制造的業務模式,開始轉向新的發展方向。 歐洲運營商高管對行業前景表示擔憂 歐洲幾家大型運營商的首席執行官再次對歐洲大陸的電信行業現狀給出了悲觀評估。德國電信首席執行官蒂莫西·霍特格斯形容當前的行業狀況就像“土撥鼠日”(注:電影《土撥鼠日》中主角不斷重復同一天的情節,此處形容行業發展停
關鍵字:
MWC25 高通 榮耀 軟銀
全球領先的開源解決方案提供商紅帽公司與軟銀公司(SoftBank Corp.,以下簡稱“軟銀”)近日宣布,雙方基于業內領先的Kubernetes賦能混合云應用平臺紅帽OpenShift實施AI-RAN,以優化功耗與網絡性能。此次合作將幫助服務提供商解決無線接入網(RAN)部署中長期存在的挑戰,例如在用戶需求、能源成本、資源可用性,以及確定性與分布式工作負載管理之間實現平衡。通過在紅帽OpenShift這一統一平臺上融合AI與RAN,服務提供商能夠動態調整網絡參數,以應對不斷變化的需求,并提升網絡運營的敏捷
關鍵字:
紅帽 軟銀 AI-RAN
美東時間21日周二美股盤后,在當晚的白宮的活動中,特朗普宣布,OpenAI、軟銀和甲骨文將成立合資公司,共同大力投資AI基礎設施。這些公司將初始投資1000億美元,今后幾年計劃投資額增加到多達5000億美元,預計將在美國創造10萬個就業崗位。OpenAI同時公布,新公司名為Stargate,有意未來四年投資5000億美元,為OpenAI在美國打造新的AI基礎設施。初始股權出資者包括軟銀、OpenAI、甲骨文和MGX。Arm、微軟、英偉達、甲骨文和OpenAI
是主要的初始技術合作伙伴。公司項目目前正在
關鍵字:
OpenAI 軟銀 甲骨文
為了防止交通事故,軟銀旗下的先進技術研究所已與本田株式會社和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攜手合作開展一項技術驗證,通過結合車輛和交通基礎設施的數據來評估碰撞風險并警示駕駛員。根據軟銀發布的官方聲明,此次網聯汽車技術驗證的核心聚焦于兩大問題。首個問題是涉及弱勢道路使用者(如摩托車駕駛員和行人)的交通事故發生率較高,約占日本所有交通事故的70%。第二個問題是要解決過渡階段網聯車輛和非網聯車輛共存的問題。隨著自動駕駛汽車的日益普及,準確預測具有不同網聯能力的各類車輛的行為對于預防事故至關重要。此次技術驗證是“高速公路自
關鍵字:
本田 軟銀 蜂窩車聯網技術
“AI總龍頭”英偉達和軟銀集團(SoftBank Group)的電信部門軟銀公司(SoftBank Corp)周三表示,兩家公司已經試運行了世界上第一個人工智能(AI)和5G電信網絡。根據英偉達的說法,軟銀使用其AI Aerial加速計算平臺,成功試行了世界上第一個人工智能和5G電信網絡的結合,這是計算領域的突破,為電信運營商打開了潛在價值數十億美元的人工智能收入流。兩家公司表示,該平臺可以同時運行人工智能和5G工作負載,這一組合被電信行業稱為人工智能無線接入網絡(AI-RAN)。其應用將包括自動駕駛汽車
關鍵字:
英偉達 軟銀 5G電信網絡
日本軟銀集團(SoftBank)收購英國人工智能(AI)芯片制造商Graphcore,以拓展AI事業觸角,兩家公司婉拒透露交易條款。Graphcore曾被視為是輝達的競爭對手,估值將近28億美元。 近期媒體不斷報導軟銀擬斥資5億美元收購Graphcore,對此Graphcore執行長Nigel Toon 11日表示,Graphcore與軟銀達成協議,不會對外透露交易細節。 Graphcore于2016年在布里斯托創立,成軍迄今約籌集7億美元資金,大型投資人包括微軟和紅杉資本(Sequoia Ca
關鍵字:
軟銀 AI芯片 Graphcore
孫正義在旗下電信子公司軟銀公司的股東大會上發表講話稱,目前軟銀旗下的全資子公司SB Energy已經在美國經營再生能源發電業務,并將繼續在海外物色投資標的,加強發電業務,為全球人工智能項目提供電力。
關鍵字:
軟銀 AI 孫正義 電力
據日經新聞報道,軟銀集團旗下ARM計劃在英國總部成立AI芯片部門,目標是在2025年春季前準備好原型并正式發布,并將于當年秋季開始由合同制造商進行大規模生產。此舉是軟銀集團首席執行官孫正義斥資640億美元推動將該集團轉型為AI巨頭計劃的一部分。目前,ARM、軟銀和臺積電均拒絕對此報道發表評論。在孫正義的AI革命愿景下,軟銀的目標是將業務擴展到數據中心、機器人和發電領域 ——?將AI、半導體和機器人技術結合在一起,以刺激各個行業的創新,能夠處理大量數據的AI芯片是該項目的核心。作為最終用戶,軟銀將
關鍵字:
ARM AI 芯片 軟銀 數據中心
IT之家 4 月 23 日消息,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軟銀計劃到 2025 年投資 1500 億日元(IT之家備注:當前約 70.2 億元人民幣),加速 AI 大模型的開發工作。軟銀 2023 年就在生成式 AI 算力基礎設施上進行了 200 億日元(當前約 9.36 億元人民幣)的投資,此次追加投資后整體投資規模將創下日本企業歷史第一。據悉,軟銀目標在年內完成 390B 參數模型的開發,并在明年開始研發萬億參數級別的日語大模型。報道指出,日本企業中 NTT 和 NEC 等已跟進 AI 模型開
關鍵字:
軟銀 AI 大語言模型
據日經新聞報道,OpenAI正開始拓展其國際業務,計劃本月在日本東京開設其亞洲首個辦事處并開始業務活動,這將是該公司繼去年在倫敦和都柏林開設辦事處后的第三個國際辦事處。OpenAI亞洲辦事處旨在向亞洲市場提供定制化服務,包括但不限于其廣受歡迎的ChatGPT技術,而且還將積極參與制定關于如何正確使用生成式AI的相關規則。OpenAI于2022年發布ChatGPT,引發全球生成式AI熱潮。人工智能的應用正在日本企業中蔓延,包括軟銀和日本電信電話公社在內的公司都在競相推出面向日語使用者的服務。· 2023年4
關鍵字:
OpenAI 日本 軟銀
軟銀集團創辦人孫正義計劃籌資1000億美元成立AI芯片企業,希望與集團Arm業務互補。孫正義將新人工智能芯片企業計劃命名為「伊邪那岐」,這是日本神話中的創造和生命之神的名稱,而且孫正義本人將直接領導該計劃。在資金方面,目前在考慮中的一個方案是軟銀將提供300億美元資金,另700億美元資金可能來自中東的機構,但最終計劃尚未公布。報道指出,孫正義相當看好 AI 發展,聲稱是 ChatGPT 重度用戶,幾乎每天都和 ChatGPT 交流。 軟銀旗下英國芯片企業Arm上市之際,孫正義便表示,自己是人工智
關鍵字:
AI ARM 軟銀
11 月 1 日消息,周二據知情人士透露,共享辦公企業 WeWork 計劃最早于下周申請破產。這家得到日本軟銀支持的公司正面臨巨額債務和巨大虧損的困境。WeWork 的股價在消息發布后的盤后交易中下跌了 32%。今年以來,股價已經下跌了大約 96%。報道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稱,總部位于紐約的 WeWork 正在考慮在美國新澤西州申請破產保護。WeWork 拒絕對此置評。周二早些時候,WeWork 表示已與債權人達成協議,暫時推遲支付部分債務的期限即將到期。截至今年 6 月底,WeWork 的凈長期債務為 2
關鍵字:
軟銀 WeWork
軟銀介紹
您好,目前還沒有人創建詞條軟銀!
歡迎您創建該詞條,闡述對軟銀的理解,并與今后在此搜索軟銀的朋友們分享。
創建詞條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企業會員服務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征稿 -
友情鏈接 -
手機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27778號-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