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中翰帶領中星微結束中國無芯歷史
9月29日美國,他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同時擁有理、工、商三科學位的第一人;在中國,他和他的團隊結束了中國信息產業的“無芯歷史”。他就是“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中星微電子公司董事長鄧中翰。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8645.htm鄧中翰1992年赴美留學,畢業后曾任IBM高級研究員,并在美國硅谷創立了市值上億美元的芯片公司。1999年,他毅然決定回國創業,帶領中星微從中關村的一間倉庫開始,最終用十年時間奪取全球電腦圖像輸入芯片市場60%的份額,讓中國人自己的芯片首次在一個國際主流市場達到世界領先。
“做中國第一顆芯片”
1999年10月1日是鄧中翰人生軌跡的分水嶺。從那天起,他心中的美國夢徹底被一個嶄新的中國夢所替代。這一決定的做出,是在天安門廣場,在共和國成立50周年慶典的一個瞬間。
“那年我受邀作為海外留學生代表回國觀摩國慶典禮。當我站在觀禮臺上,看到一輛輛彩車過來,看到國家在工業、農業、國防、教育各方面取得可喜成績,看到軍人的英姿,感受到祖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快速踏上了現代化道路,此外還看到了一種洋溢在大家臉上、展現在游行隊伍中、迸發在觀禮臺所有人眼睛里的一種進取精神。”鄧中翰對記者說。
從海外回來的鄧中翰,明顯被這種精神感召了,忽然悵然若失。“可是站在觀禮臺上的我為國家做了什么呢?我什么也沒做。我在硅谷做的每塊芯片都是硅谷的,如果我回國做那就是屬于中國的,每個專利、每一塊芯片都屬于我的祖國。”
芯片(集成電路)的設計生產是信息產業的核心,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標志。曾幾何時,從超級計算機到信息家電,中國每年數以億計的微處理器芯片都依賴國外市場,“空芯化”成為中國信息產業的切膚之痛。
“對我來說,出國留學,在伯克利拿了三個學位,在硅谷創業成功,已經可以享受一個遠遠超越很多人的美國夢,但那一刻我又有了一個中國夢。在觀禮臺上,我決定邁出第一步,做中國第一顆芯片,做中國第一個芯片企業品牌。”
1999年10月1日下午,鄧中翰和他的創業伙伴登上了長城。“帶著上午觀看國慶大典的興奮,我們在那里發下誓言:‘一定要用大家在SUN、IBM、朗訊公司學到的東西,推動中國落后了幾十年的芯片產業’。”鄧中翰說。
“我們相信‘中國二十一世紀一定會強大’”
14天后,鄧中翰的中星微公司以奇跡般的速度,在中關村的一間倉庫里誕生了。中星微采用典型的硅谷模式:政府電子發展基金出資1000萬元作為風險投資注資中星微,鄧中翰的創業團隊以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入股,占35%,并負責產品研發和公司運營管理。與此同時,國家“星光中國芯工程”正式啟動,中星微成為該項工程的實施單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