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之變:英特爾眼中的新世界
中國智慧升級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6408.htm另一種變化來自于英特爾的內部調整。賈斯汀在研究日上透露,英特爾企業技術事業部(CTG)更名為intel labs,中文名稱為英特爾研究院。在最新的英特爾研究院組織架構中,英特爾中國研究院(ICRC即原先的英特爾中國研究中心)有所“晉級”,成為與位于美國的電路和系統、微處理器和編程、未來技術、集成平臺四大研究部并列的第五個部門,也是唯一一個以地域劃分的研究機構。
英特爾對中國的重視從其投入上窺得一二:1998年,英特爾以5000萬美元在華成立了ICRC;2003年,英特爾投資3.75億美元在成都建立了封裝和測試工廠;2005年,英特爾聚到平臺事業部全球總部落戶上海;2007年,英特爾花費25億美元在大連投資建立晶圓廠……作為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體,中國在英特爾的戰略藍圖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本次研究日上,來自ICRC的兩項最新研發成果《小物體,大世界(Small Object, Big Worlds)》和《“開啟”我的虛擬世界(I'll have my Virtual World “To Go”)》同樣獲得了世界矚目,中國智慧已經達到甚至超越了世界級水平,ICRC應用系統實驗室的陳玉榮博士還在今年英特爾研究日上,當了一把“技術明星”。
在陳玉榮身上,你很容易發現技術工程師的使命感。“我們的使命就是去想十年以后的應用是什么樣的,然后把應用開發出來,以幫助英特爾更好地做硬件的體系結構。”在前段時間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陳玉榮這樣說道,“但是,(做研究)不光是從技術層面去考慮,還要考慮技術對產品組、對未來英特爾的商業發展有什么作用。”
技術路線和市場戰略的緊密纏繞,是穩重而務實的英特爾的一貫作風。英特爾對研究項目和重點領域所作的調整,是為了讓其研究更好的契合公司在移動、視覺和嵌入式領域整體發展的企業愿景。而擁有全球最多手機用戶和3億網民的中國,一定是英特爾率先爭奪的市場。而在市場導向的研發項目選擇方面,或許中國人更了解中國人。
甩掉電線
英特爾做出的努力還不僅如此,其試圖以更為簡單的方式把業界熟知的英特爾創新方向傳達給普羅大眾,而最新的形象廣告是英特爾邁出的第一步。能將“空氣變電能”的英特爾內部巨星喬舒?史密斯似乎向外界傳達了這樣的訊息:英特爾專注于技術創新,致力于不斷改善用戶的計算體驗,而且重視節能環保。
“空氣變電能”其實是一種無線共振能量鏈接技術,當遇到接收共振器的自然頻率時,能量就會被有效吸收,其原理類似于用聲音震碎玻璃杯——嵌入了接收器的筆記本電腦或者其他終端,在距離發射共振器一定距離的地方就可以進行電池充電。想象一下,攜帶筆記本等需要充電供電的設備進入機場或者特定空間,就能給電池自動充電,你將可能徹底擺脫攜帶充電器的困擾。
目前,這一技術還在起步階段,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充電會不會被干擾?怎樣選擇性地給設備充電?無線充電會不會影響人體健康?“電力的傳輸過程中對人體不會產生任何危害。”史密斯的助手對記者說,“選擇設備進行充電屬于技術細節,我們正在找最好的方法來實現它。”在成功甩掉網線之后,甩掉“捆住”筆記本電腦的最后一根線成了英特爾的努力方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