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冕之王貝瑞特
更糟糕的是,無論市場供求關系如何,人們沒有辦法輕易撤出這一市場。這是一個前期投資巨大的產業,為收回成本,即使市場價格低于成本價,很多公司還是必須讓流水線運轉。競爭迫使他們得一直保持采用最新的技術,這不僅迫使它們提升產量,還意味著更少的利潤。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4857.htm事實慘烈:每隔一個階段,這個行業就會有一些產品自殺般降價。比如,2007年512兆的DRAM成本還是2美元,到2008年4月就降到了50美分。
雖然人們熟知摩爾定律,不過,業外人士較少聽到的摩爾第二定律同樣在起作用:晶體管的成本降低,工廠的成本卻會上升,盡管速度不太一致。1966年,修建一個新工廠花費1400萬美元,到1995年這個價格已經升至15億美元,而今天,英特爾建造一個頂級工廠要花費超過60億美元。
這最終導致了一種潮流:1990年代以前,絕大多數芯片公司是垂直整合的,既負責芯片設計也自己制造,但隨著摩爾第二定律的作用,越來越多的公司無法承擔相應成本,也積累不到足夠的專業知識。這讓它們必須改變策略:或者外包生產線(fabless),或者僅擁有制造某種芯片的工廠(fab-lite)。當德州儀器變為fab-lite,而AMD將生產線徹底剝離,英特爾仍然擁有著全世界最先進的芯片工廠——以及大約80%的芯片市場份額。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它所積累的生產能力以及相應的規模優勢。
雖然貝瑞特干的“苦活”有其時代特征,但其理相通:即使身處創新驅動的領域,仍然不要忘記什么是跟你的產品成本、利潤直接相關的,并在你所有對手之前把它完善。
耐心
1998年5月繼任時,貝瑞特接手的是一家已經持續獲得30%的增長,稱霸一方市場的公司。
但正如每個人都會自問的:在三個傳奇CEO之后,自己可以給這家公司打上怎樣的烙印?或者,作為一家承載著光榮與夢想的公司的第四任掌門人,你的歷史使命會是什么?
貝瑞特的答案是多元化。畢竟,此前的30年里,英特爾幾乎全部心力集中于打造PC產業中央處理器的領導力。在此之外,世界仍然寬廣。
但英特爾一直是一家極度聚焦的公司。早在1970年代末,一名叫做約翰-杜爾的員工曾向安迪-格魯夫建言應該考察新興的個人電腦市場,遭拒絕。后來杜爾加盟風投業,投資出了康柏、亞馬遜和谷歌這樣的基于個人電腦和互聯網的明星公司。
事實上,即使到了1990年代末期,貝瑞特讓這家公司擴展“帶寬”依然是件頗為辛苦的事情。
他上任之初,曾試圖展開一起大收購而進軍互聯網交換機市場,事實上,在格魯夫退任前,他們兩任已經屬意于位于匹茨堡的Fore Systems。但當他把收購意向提交到董事會,他所迎接的是狂風暴雨般的反對:公司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直言“我沒看出其中有何意義”,其它董事則順勢展開了批評。
雖然具體到這次收購的價值,已經無法通過假設還原,但它展現的一個問題是:英特爾的老男孩兒們是伴隨半導體產業成長的,對他們而言,電信、互聯網是頗為陌生的疆界。
必須承認,貝瑞特所扮演的承前啟后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是在為英特爾補課:一家在某個領域極為成功的公司,進入其它行業,若想取得同樣量級的成功,勢必需要漫長的學習——只是,在商業史上,為這些新領域交學費者通常很容易被遺忘,甚至絕大多數人在短期的嘗試后就宣告徹底放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