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下 探討中國芯片產業的未來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重創著各行各業,中國芯片制造產業同樣面臨著嚴酷的寒冬。為了安全度過這一惡劣環境的沖擊,中國芯片企業正集體面臨產品轉型與結構升級的問題。與國外企業相比,中國芯片企業在兩方面存在較大差距。一是創新能力不足,企業在滿足市場基本的產品需求之后如何上升到更高層次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問題;比如業界一直在探討的“中國制造”何時變身“中國創造”。二是企業品牌的力量過于薄弱(許多企業甚至缺少品牌意識),由此帶來產品附加值偏低,不具備與世界級對手相抗衡的能力。這兩個問題其實可以歸結為一個問題,就是品牌。這是多數中國芯片企業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面臨的最大障礙。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3137.htm從2008年第四季度財報可以看出很多芯片企業業績明顯下滑,受此影響的企業都在艱難邁步。就連一貫風光的英特爾公司也不例外,財報數據顯示:英特爾在2008年Q4利潤下降了90%,全年跌總跌1/4,環比跌幅分別為19%、5.8個百分點、50%、88%和89%,全部都是負增長,同時英特爾上海關廠裁員慘淡經營。受全球金融危機迅速蔓延影響,世界半導體市場也已經抄底。
這一現象的呈現,毫無疑問的告訴了中國芯片廠商在其企業的發展上創新能力要足夠強,服務能力要足夠好,才能適應如今日益復雜的變化。
在這方面,過去一向以技術創新聞名于世的AMD優勢獨顯。面對寒冬,AMD的表現依然讓人刮目相看,連續發布了一系列先進的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從去年45納米的“上海”,PUMA筆記本大范圍采用,CES上推出的一系列的新品,到現在的羿龍第二代,不得不令人覺得驚喜又震驚。在危機中要尋找機遇,在機遇中創造價值。AMD始終抓住以“客戶為中心的創新”的品牌戰略讓其在這典型的經濟環境中成為佳話。今天人們提起的芯片品牌,多半是AMD和英特爾雙雄。事實上市場上的芯片并不只這兩家,中星微、珠海炬力都可以稱得上一流的品牌,可為何公眾只記得這兩個響亮的名字呢?這與其立體式的品牌策略分不開。英特爾就不用單獨說了,AMD通過產品的不斷創新所具有的強實力的競爭力,使它在市場中樹立了勇敢的技術斗士形象,在今天看來,這樣的品牌策略是成功的,是正確的。這個總是讓市場充滿期待,給用戶以驚喜的公司用一次又一次的創新產品贏得了用戶的芳心,這是其品牌價值取得的最大成功。試問:今天全球有誰懷疑它的創新能力呢?
自被稱為山寨之父的聯發科與微軟攜手推出了WM智能手機芯片后,山寨一詞頓時傳的沸沸揚揚,搶奪了人們的眼球,CTRL+C式的各種類型山寨產品也隨之鋪天蓋地的襲來。對此,兩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名譽校長王越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芯片研發除了尖端技術上突破外,還要考慮與社會需求結合,開發老百姓需要的產品。而在這些領域中,國產芯片大有用處。”他還舉例稱“社會需求是很復雜的,比如在一臺機床中,某一個或某幾個芯片是不是一定要用英特爾的?很多時候技術不那么先進的芯片也是有用的。”對此,筆者認為,目前真正對芯片品牌產生影響的,是技術變革與發展趨勢帶來的需求。比如眼下炒得火熱的云計算環境、TD-SCDMA、SOC芯片的應用。目前來看,這些都將是未來發展的大勢所趨,IBM,華為,微軟等IT企業面向市場紛紛發布了相關的產品或者規劃。解讀他們的發展,就能看到芯片市場未來的變化。現在的投資趨勢,無疑就意味著投資未來。誰能抓住這股技術變革的趨勢,誰就能在未來的市場中多占領一個位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