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利”退去 江蘇光伏產業路在何方?
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突襲,宣布光伏這個朝陽產業提前告別了“暴利標簽”。昨日在寧召開的“創建可持續的可再生能源市場——金融危機背景下光伏產業的發展國際研討會”上,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認為,光伏發電作為優勢產業的大局未變,經濟危機對我國光伏行業的影響仍是機遇大于挑戰——不僅擠掉了光伏行業中的爆發性利潤使其回歸到合乎理性的范圍,同時也引起政府更高度的關注。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3135.htm這是一組令人關注的信息:奧巴馬政府將在未來10年投資1500億美元用于清潔能源,并在未來20年創造500萬個新的綠色工作崗位;歐盟計劃在2020年將可再生能源占總使用能源的比例提高到20%;今年1月起日本撥款90億日元,恢復對太陽能電池板行業的補貼政策……應對經濟危機,發展新能源不約而同成為世界各國重要舉措,光伏產業更成為政策扶持的重中之重。
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院長金保升教授說,能源問題一直是中國政府政策的重點關注領域之一,近年來不僅頒布了《可再生能源法》,更是將“節能減排”作為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重點。3月26日,財政部和建設部推出了針對太陽能產業的具體的財政補貼計劃,“這正是一個深入研究和探索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發展的最好契機!”
“世界光伏******,中國光伏看江蘇”,業內已形成這樣的共識。記者從此次會議上獲悉,以無錫尚德、常州天合、南京中電為首的6家海外上市企業,已成功開辟了全球獨特的“江蘇太陽能海外板塊”。江蘇省光伏企業有5家進入世界前20強,有280多家為光伏上市企業、骨干企業進行配套的特色企業,集聚效應明顯。
江蘇省光伏產業聯盟秘書長魏啟東教授透露:“預計到2010年,江蘇的晶硅電池和組件分別比2008年增長2.01倍和2.46倍,高純硅材料更是增加9.22倍,薄膜電池的增長速度達到驚人的154.7倍。”
不過他同時稱,一直以來,由于缺乏產業鏈中初始環節技術和下游市場普及,江蘇省乃至我國光伏產業“兩頭在外”的尷尬局面仍然沒有改變——九成以上原材料依賴進口,九成以上產品用于出口。原材料的瓶頸仍無法突破,國內市場的培育還需要很長時間。“長期以來太陽能發電居高不下的成本,是我國推廣太陽能發電的最大障礙,而要降低成本,就必須從源頭上進行基礎研究,將生產太陽能電池的原材料和生產設備進行國產化。”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太陽能建設委員會副主席高紀凡也認為,國內光伏市場尚未大規模啟動,系統集成和安裝工程技術較為薄弱,設備國產化和本土化制造尚待推進,這些都制約著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要搶占光伏產業制高點,真正打破用我國寶貴的一次性能源生產的環保產品為國外環保事業“打工”的局面,江蘇以及中國的光伏產業都還有一段路要走。
據悉,當“暴利標簽”褪去后,江蘇省光伏企業目前正踏踏實實通過技術創新,創造“飯碗”。目前江蘇省已在電池片產業化關鍵技術、光伏組件工程化技術等方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60多項,發明專利近20項,技術水平處在世界前列。魏啟東說,江蘇光伏產業鏈中各個環節的主要關鍵設備的國產化率都還有提高的空間。
專家建議,應制定江蘇省光伏并網發電暫時管理辦法,將光伏并網發電納入正常有序的發展渠道;通過世界銀行和REEEP組織,申報支持江蘇省光伏產業發展規劃研究和實施方案等軟課題,引進國外的輿論和資金支持江蘇的光伏產業發展等。
美國非政府環境智囊機構——世界資源研究所綠色電力市場化項目主任亞歷克斯·佩雷拉提供了一個創新思路:把用能企業、光伏企業、第三方的金融機構等等力量整合在一起,促進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規模化和產業化,化解企業應用可再生能源的資金和技術瓶頸等,以加速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憑借這一模式,他領導的綠色電力市場化項目,已經成功在美國和歐洲建立可再生能源的商業和工業市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