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為本
平板顯示及半導體產業,一直是臺灣地區引為自傲的所謂兩兆產業,尤其在存儲器業中依靠地區的資金優勢,投資總額達300億美元,形成12英寸硅片月產能為50萬片,達到全球第一。然而在此波存儲器的周期下跌以及金融危機的沖擊下,虧損巨大,已經到了政府必須救助的地步。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2488.htm盡管在救與不救以及如何救的問題上還存有兩種不同意見,但是由于外部因素的推動,美光與爾必達都欲聯合臺灣來對抗韓國三星與海力士,結果反倒給臺灣的存儲器業增加了籌碼。
臺灣地區存儲器業最大的失誤在于之前太側重于依靠投資拉動,而忽視了技術研發。當然這與其啟動太遲,又想在短時間內取得大的勝算,結果造成現在非常被動的局面。
吸取了以前的教訓,此次臺灣政府提出必須技術植于臺灣。目前爾必達已經口頭承諾給技術,準備在端晶等基礎上組建新的公司;而美光表示將貢獻2500項DRAM的專利,組建“5合1”的大聯合體。每一家都抱著夢想,眼睛釘住臺灣地區政府曾承諾的30億美元貸款。究竟最終花落誰家,估計日本爾必達的勝出機會更大。
而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為什么缺乏這樣的機遇呢?
任何技術的轉移實質上是利益的再分配,爾必達等看重的是臺灣具有50萬片產能及30億美元,依此可以與三星來抗衡,否則很難撼動三星的霸主地位。另一方面臺灣也深知自身的不足,僅有足夠大的產能,而缺乏先進制程技術,在日新月異的存儲器競爭中將始終處于下風。
與此相比,中國的半導體產業與國外競爭對手相差較多,目前暫時還無法與競爭對手平起平坐,只能先跟蹤一段國外的先進技術,等待時機成熟再躍起。但是我們必須從臺灣存儲器的興衰中吸取些教訓,只有做強了,才能做大。
半導體與平板顯示都被列入國家電子信息產業振興規劃中,兩者不一定存在可比性。但是半導體產業是電子工業基礎,其服務的面更寬。國家正啟動專項資金扶植平板彩電產業,強化新型顯示產業。具體規劃提出力爭3~5年內,以平板彩電整機技術改造為龍頭,以建設LCD高代生產線、PDP生產線等顯示器件為突破口,初步形成平板顯示產業工業配套鏈,國內彩電出貨量超過1億臺,繼續保持全球彩電市場50%以上的份額,國內自主品牌彩電廠商出貨量5000萬臺。同時,初步建成研發、生產、應用、服務“四位一體”的平板顯示工業體系,確保自主品牌彩電整機廠商可以實現50%以上的平板顯示面板本土配套,進一步加強上游原材料配套供應能力,實現70%以上的上游原材料本土供應,并加大對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等顯示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而對于半導體產業,規劃中僅指出支持半導體產業技術水平和產能提升,建設12英寸晶圓、65~45nm工藝的集成電路生產線等。
兩者相比較發現,國家對于平板顯示與半導體業的目標及可操作性有很大的差別。即對平板顯示產業,目標非常明確,其終端產品是彩電,配合家電下鄉等是完整的產業鏈。也就是投入250億元,建設八代線,產品有國內的市場,能滿足50%的需求。而相對于半導體產業,政府表現出既想支持,但又拿不出可行方案的兩難境地。因為業界都十分清楚,中國半導體產業目前主要矛盾并不是缺少12英寸、65-45納米技術,而是等米下鍋,缺乏先進制程技術及市場訂單。如武漢的新芯自07年底建成之后,一直在尋找技術合作伙伴。如果同樣在中國半導體產業中投入200億元,由于缺乏先進制程的量產技術,又找不到技術合作伙伴,僅憑自身的能力要使生產線的產能利用率達到盈利狀態是十分困難的。
以上反映出中國半導體產業仍處于幼稚階段,需要有一個成長的過程,這就是中國的半導體與平板顯示產業之間的最大不同。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由于基礎差、底子薄,可能需要進行綜合的治理。目前在先進技術方面依靠投資來拉動暫時可能還不夠成熟,需要加強研發及整體提高基礎工業的水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