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半導體代工業有人停工有人建
在大陸半導體代工業冬天氣氛中,地方政府此前既定的項目已由此暫時擱置或緩建。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0123.htm其中包括蘇州創投與日本爾必達及第三方企業欲聯手投資50億美元的12英寸項目。而號稱要上馬多條12英寸線、打造西南硅谷的重慶,最近再也不見任何消息。
但是,仍有人不畏嚴寒,繼續上馬新的生產線。《第一財經日報》獲悉,由浪潮集團投資的山東首個12英寸半導體制造項目——山東華芯半導體公司正艱難推進。
浪潮逆勢推進
不過,消息人士透露,山東12英寸項目進展并不算快。去年公告后至今,資金還沒真正到位,高管團隊已組建起來。消息人士稱,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周期也許較長,根據目前形勢判斷,浪潮項目前景不太明朗。
浪潮12英寸半導體項目誕生于今年上半年。不過直到7月初,浪潮電子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000977.SZ)的公告才顯示,它與山東省高新技術投資有限公司、濟南高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合資的“華芯半導體”,首期投資3億元才到位。
這一項目在濟南當地,已被視為“山東省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項目的實施主體”,項目預計總投資約280億至336億元。第一階段,華芯任務主要是“戰略合作關系的建立和發展、核心團隊建設、項目規劃、建設方案設計及資金籌集等工作”。
記者撥通了華芯半導體總裁助理陳先生的手機,求證項目進展,但截至記者發稿,該公司沒有給予回復。
但是,浪潮集團并沒有半導體代工業經驗,盡管基本團隊已經搭建起來,但這一項目的資金、技術來源仍不見具體落實。
上周,一位業內人士曾對本報表示,臺灣地區旺宏電子或將參與該項目,也不排除美國AMD向山東轉移技術。本報昨日未能聯系到旺宏電子,而AMD官方人士上周便表示,不對傳聞作出評論。
上海一家半導體代工企業高層對本報透露,浪潮也不是目前唯一推進的項目,前不久,也有其他地方政府嘗試拉他們過去看有什么項目可以落地。這位人士還透露,中芯國際成都廠也在尋找新的合作方。
這和目前華虹NEC與宏力、甚至與中芯國際之間的整合趨向卻形成了一種對比:龍頭開始整合,二線地區卻還在積極上馬生產線。
地方建廠高潮消歇
但是,更多地方政府的項目已經暫停。其中,聲音一度高昂的蘇州與重慶也基本停止。
蘇州12英寸工廠的日本合作方爾必達,在8月初正式公布項目后,不到3個月,便無奈地宣布,將暫停蘇州合資項目的建設。而該廠原定2010年第一季投產,一期投資額將超過20億美元。
重慶當初幾乎讓半導體重鎮上海吃驚。當時,該市相關部門表示,半導體制造將是該市重大投資項目核心,將引進三條12英寸生產線。其中一條由臺灣茂德主導投資,另兩條由馬來西亞企業Silterra、日企爾必達投資。重慶方面當時表示,2008年內,將啟動建設其中一條。較早時候,它也曾全力吸引過全球最大半導體封測企業日月光集團,甚至專門為此成立了“811項目組”以推進項目進展。
但截至目前,重慶在半導體制造項目上,僅引進了茂德一條二手8英寸生產線。當地業內人士昨天表示,該廠目前度日艱難。
“暫停引進項目是理性的選擇。”業內人士說,否則一旦真正上馬,運營不力,那就是新的爛攤子。
兩年多來,《第一財經日報》追蹤過地方上多個半導體項目的建設進程以及最終命運。
其中包括頂著英特爾技術與設備光環的常州納科微電子、北京阜康國際、寧波中寧以及前不久“死掉”的寧波中緯等企業。除了納科、阜康國際沒有實際運營而結束外,其他幾家都是以破產清算收場。
半導體專業調研機構iSuppli中國分析師顧文軍說,繼續向上回顧,能夠找到這一迷茫時光的源頭:在半導體產業兩大國家工程項目——908工程(無錫華晶)、909工程(華虹NEC)之后,中國迎來了一波建廠熱潮,這一時期成立的中芯國際、宏力,幾乎成了效仿榜樣,尤其是中芯的巨額投資、IPO的成功,更是刺激了其他地方政府的熱情。而熱情的地方政府,在全球二手半導體供應商、代理商的鼓噪下,迅速成為它們的二手設備消化地。
顧文軍認為,這表明地方政府確實已經開始謹慎反思。如果繼續延續兩年前的半導體建廠熱潮,盲目招商引資、追求GDP數字,一旦危機持續周期較長,或者半導體產業本身走不出低潮,遭受重大損失的,仍是國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