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虹NEC與宏力合并調查:做大象還是做跳蚤
在全球半導體產業滑入低谷之際,位于上海浦東的張江高科技園區近日卻“熱鬧”異常——在大唐控股1.72億美元參股中國大陸最大專業芯片代工廠中芯國際后不久,距離中芯國際不遠的另外兩家半導體公司——上海宏力半導體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宏力”)和上海華虹NEC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虹NEC”)也鬧起了“緋聞”。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89935.htm有消息稱,華虹NEC與宏力合并一事有了關鍵性進展,雙方有望在春節前完成合并。消息傳出后,業界紛紛猜測:雙方合并一事由來已久,此次是否為真?如果消息屬實,雙方將采取怎樣的合并形式?
“合并肯定是方向,不過一些關鍵細節還在談。”11月30日,熟悉此案的一位業內知情人士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未來雙方很可能成立一家新公司,共同經營旗下8英寸晶圓代工業務,也有可能繼續發展建立新的12英寸生產線。
“關鍵細節還在談”
“合并的實質是將宏力和華虹NEC的代工生產線資源進行整合,畢竟半導體代工需要規模效應。”上述知情人士說。
華虹集團是國家集成電路產業重大尖端科技項目——909工程的主體單位,成立于1997年,主要從事半導體代工、芯片設計等業務,旗下包括上海華虹集成電路有限責任公司、北京華虹集成電路有限責任公司、上海華虹計通智能卡系統有限公司數十家子公司。
此次盛傳的緋聞主角——華虹NEC——是華虹集團與日本NEC的合資公司,是集團旗下的專業晶圓代工廠。目前華虹NEC擁有兩座8英寸工廠,月產能約6萬片。
另一主角上海宏力亦是上海較早建設的專業芯片代工廠,目前擁有三座12英寸規格廠房以及1條8英寸生產線,月產能約為4萬片。
事實上,華虹NEC與宏力合并一說由來已久。2003年、2005年,每當市場陷入低谷、企業經營困難之際,這一傳聞便會傳出。
盡管前兩次都僅限于傳聞,但其背后卻展現的一個共同商業邏輯是:在半導體產業發展日益成熟的今天,面向全球市場的國內半導體代工企業的處境變得越發艱難,當企業在有限資源下通過內生性擴張速度遠不及產業發展速度時,通過外部合并結盟方式獲得規模優勢的策略成為首選。 事實上,盡管華虹NEC與宏力都擁有較為強大的投資方背景,但是近年來兩家公司的發展都不甚樂觀。
華虹NEC多年來由于其特殊歷史背景一直受到發展限制,雖然2006年后公司經營狀況有了很大改觀并且實現了盈利,但由于其只擁有1條8英寸生產線,始終無法達到規模效應獲得成本優勢。而宏力在歷經多起人事更迭后,盡管在新任董事長入主后,進入了平穩發展階段,但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機大背景下,宏力也無法擺脫由此帶來的沖擊。
“現在全球的經濟形勢都不樂觀,考慮到目前兩家公司的經營狀況都不夠好,股東覺得只有聯合起來才有可能繼續生存發展下去。”上述知情人士說。
iSuppli咨詢機構半導體行業分析師顧文軍認為,兩家公司的工藝、客戶群體和未來發展路線圖均有一定互補性,合并可以產生一定規模效應,是大勢所趨。
整合難題
一旦合并案定局,華虹NEC與宏力的“聯姻”,將成為繼上海貝嶺入股先進半導體、大唐控股參股中芯國際之后,國內半導體產業“攜手過冬”的又一案。不過,考慮到華虹NEC與宏力的資方背景,該合并案仍存有很大難度和變數。
從合并的資產實體來看,華虹NEC的主要股東為華虹集團和日本NEC公司。華虹集團的三大股東分別為國務院國資委下屬的國有企業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CEC)、國有獨資的綜合性投資公司上海久事,以及以投資經營為主的國有獨資資產經營公司上海儀電控股(集團)公司,屬于“典型的國企”。
上海宏力的股權結構則更為復雜。由于創始人王文洋所在的宏仁集團系臺資企業,在大陸投資先進制造業受到臺灣當局相關法令的限制,因此自企業成立之初,有關于企業的股權架構便一直神秘地隱藏于公眾視線之外。可查的公開資料顯示,美國超捷半導體曾先后兩次對宏力進行股權投資,投資總金額為8300萬美金。此外,日本三洋電機和上海聯合投資也擁有宏力半導體的部分股權。目前上海宏力董事長系上海聯合投資副總裁。上海聯合投資是上海市政府旗下的投資公司。 有業內人士認為,華虹NEC與宏力復雜的股東背景將給雙方的合并帶來巨大挑戰。當然,更多人則認為,雖然股東關系復雜,但因為宏力和華虹集團的主要股東均為國資背景,在政府意志的強力推進下,合并案最終成型的可能性非常大。
“政府推動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還是雙方股東看到了未來發展的困難,不合不行。”上述知情人士說,如果繼續維持現狀,各家單打獨斗搶市場,最終的結果肯定是兩敗俱傷,這是所有股東都不愿意看見的情況。因此,現階段探討的是,在“合”的大前提下,“誰合并誰”的問題。由于牽扯到利益方較多,最終很可能采取重新成立一家新公司的方式,部分股東退出,剩下股東成立新公司組成新的董事會,整合華虹NEC和宏力旗下的所有資產包括廠房、生產設備、知識產權以及人員等。
“不過現在還不好說,一切都有變數。”上述人士稱。
1+1能否>2
作為第一宗專業半導體代工廠之間的合并,宏力與華虹NEC的整合,開啟了國內半導體產業整合的先河。業內人士認為,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未來將有更多整合案發生。
不過,在這宗合并案如火如荼展開之際,作為半導體產業人士,也許更加應該思考的是,合并是否能夠解決國內半導體公司面臨的根本性難題?新公司做大做強的可能性有多大?要發揮“1+1>2”的協同效應,雙方還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事實上,華虹NEC與宏力走上合并,一方面順應了半導體產業發展的規律,另一方面也是當下情勢下的無奈之舉。華虹NEC與宏力面對的局面,反映了國內半導體代工企業普遍面臨的問題。 半導體業內資深專家莫大康認為,目前中國代工產業存在嚴重的同質化問題。在高端產品方面,由臺積電、三星等產業巨頭把持的局面一直沒有得到改變,國內企業由于技術落后等原因始終無法打入這一市場;另一方面,又無法堅持下沉做細分市場,這就造成國內代工企業缺乏特色,被迫走上了“價格戰”的道路。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半導體市場能夠長期發展的只有兩類企業,一類是行業領頭者像臺積電、英特爾、三星這樣的“大象”,大者恒大;另一類則是專注于某一細分市場的廠商,如美國國家半導體之類的“跳蚤”,不存在中間地帶。
而目前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現狀則是,大部分代工企業都處于產業中間地帶,他們沒有實力領導產業發展,也沒找到賴以生存的細分市場領域,在不斷追逐的過程中不僅要面臨高昂的資本支出,還要承受巨大的成本壓力,導致生存異常艱難。一個典型的例證是,全球代工業第二、第三位的臺灣聯華電子和新加坡特許半導體近期積極尋找買家。在國內,包括中芯國際、宏力、華虹NEC等企業目前都處于這種“中間狀態”。
做“大象”?還是做“跳蚤”?這是擺在企業經營者面前的問題,對于合并后的新企業也不例外。
莫大康表示,除此之外,新公司的管理水平以及政府持續性的產業支持政策也起到關鍵作用,合并雙方應該力求尋找到更好的人才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從而提高企業的成本競爭優勢,政府則需要借此機會進行反思:在中國半導體產業遇到瓶頸之際未來應該如何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