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持續增長 國際汽車電子廠商本土化提速
為了降低開發成本、關稅成本,國際汽車電子廠商紛紛加快本土化步伐。預計到2012年,中國本土制造的汽車產品將占整個市場的50.1%。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81573.htm中國蓬勃發展的汽車市場吸引了大量的國際汽車電子廠商。為了降低開發成本、關稅成本,國際汽車電子廠商紛紛加快在中國本土進行設計研發的步伐。預計到2012年,中國本土制造的汽車電子產品將占整個市場的50.1%。同時,隨著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廠商整合速度的加快,汽車廠商的實力將大大增強,汽車廠商須盡早布局,以便在市場上獲得更多的話語權。
2012年中國半數汽車產品將本地開發
中國汽車電子行業在去年拉出的長陽線,極大地鼓舞了從業者再接再厲的信心。盡管當前宏觀經濟狀態存在較多不確定因素,但汽車電子研發周期相對較長,因而業界對整個行業的穩定增長態勢還是謹慎樂觀。市場調查機構iSuppli預計2008年中國的汽車市場規??蛇_139億美元,同比增長21.4%。
中國本土的汽車電子產業目前正處于起步階段,絕大部分企業規模小、基礎薄弱;缺乏技術積累,更缺少核心技術,技術標準也相對落后;產品單一,技術含量低,缺乏競爭力。對于本地設備商來說,硬件容易照抄,軟件用反匯編也可以照抄,但不真正掌握和理解技術,照抄做出某一款,將無法升級,無法適應變化的環境和用戶的需求。國產的軟硬件、傳感器、執行器和系統難以進入汽車發動機控制單元等關鍵器件的配套供應鏈。
因為很難進入利潤豐厚的高端市場,所以很多企業更傾向于售后服務市場。不過,由于缺乏長遠規劃,很多企業難以拿出大量資金去投入品牌建設和技術創新,因此這些企業將永遠不可能真正地打入主流市場。同時,由于缺乏自主研發,僥幸將市場規模做大后還是繞不開知識產權的問題。
2007年,包括外資企業在內的本地研發增長速度為31.8%,比整個汽車電子市場增幅高出4.3%。到2012年,這個差距將擴大為6.5%。本地研發特別是外資企業本地研發的增長速度要明顯快于整個市場的發展,盡早加大本土研發投入對于汽車設備和半導體供應商來說都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回報的。
iSuppli預計,到2012年,在中國本土生產的汽車銷售額將會達到117.4億美元,首次超過中國市場全部銷售額的一半,達到50.1%。其中,中外合資和外商獨資公司中的本地研發將占據26.8%,而本土企業的研發部門占據的市場份額是23.3%。
作為本地創造的主力,現在合資公司的研發團隊主要在做本地化,也就是說把國外驗證成熟的平臺根據本地的具體應用進行配置和實現。本地化研發的顯著優勢之一就是它可以降低開發成本。
為降低關稅國際零部件廠商加快本土化
對于從業人員和公司來說,關注國家相關法規并采取適當的措施是必要的。在最近的一年內,一些與本地化設計相關聯的法規和產業政策值得關注。
首先是與排放環保相關的。根據環境保護部的要求,從2008年7月1日起,全面停止僅達到國Ⅱ排放標準輕型車的銷售和注冊登記,全國的新車全部被強制過渡到國Ⅲ標準。
2008年1月1日起,北京市實施國家第四階段(國IV相當于歐IV)燃油標準,從3月1日起,執行機動車國IV排放標準。同時,此標準將逐漸在全國推廣。要達到更嚴的國家標準,除了改進汽車尾氣凈化催化器中的催化劑外,還必須對發動機電子燃油系統中的電子控制單元進行調整。與節油類似,排放控制的需求會推動ECU(控制單元)的增長。
其次是零件海關稅收。中國對進口的整車征收28%的關稅,對汽車零部件征收10%~14%的關稅,明顯的稅差使得許多汽車生產廠商大量進口汽車零部件,在國內組裝成成品車,然后進行銷售。這樣,通過進口零部件組裝成的汽車比直接進口的整車價格便宜,這等于變相規避了至少14%的關稅。
因此從2005年4月1日開始實施的《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中規定,將進口零部件的價格總和達到該車型整車總價格的60%及以上的汽車認定為整車,需征收與整車相同的28%的關稅。2008年2月13日,世界貿易組織(WTO)初步裁定中國違反貿易規則,稱其對進口汽車零部件征收大額關稅。
政府間的博弈還沒有結束,但我們相信國際廠商會爭取到一個過渡期,在此過渡期內盡可能充分地將更多零部件本地化生產,以繞過進口貿易稅收。因此,在接下來的一到兩年內,包括汽車電子在內的國際汽車零件供應商會進一步加快在中國的布局和擴展步伐。因為受其影響的車型中以高端車型為主,所以汽車電子設備裝配將會更多,中國汽車市場盤子也會進一步擴大。
汽車整合加快上游供應商盡早布局
中國目前整車制造企業的數量超過100家,這個遠遠超過其他國家汽車廠商的總和,但達到一定經濟規模的卻非常少,全部產量依然沒有美國通用或日本豐田一家多。
不論最新版的《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政策》,還是國家的“十一五”規劃中都希望提高自主品牌乘用車的市場占有率,引導企業在競爭中兼并重組,以形成若干產能達到百萬輛的企業。很有可能的趨勢是一汽整合北方,上汽整合華東,東風主導中南,廣汽主導華南。在上汽成功整合南汽后,產量將率先達到兩百萬輛。這迫使包括奇瑞等本土企業在內的其他企業加快整合的步伐。
車廠實力的進一步增強使得車廠在產業鏈中更加強勢。巨大的集中采購量將擠壓上游供應商的談判能力。同時,雄厚的實力使得汽車電子設備升級換代以及高等級復雜系統的應用加快。我們建議,不論是設備商還是半導體供應商都應及早積極應對,主動建立更加深入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或加快資源整合,以獲得更多的主動權和市場份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