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星微的海歸創奇跡:“中國芯”和中國心
——
中國心和“中國芯”
1999年10月,鄧中翰站在天安門觀禮臺上,看著眼前威武雄壯的50周年國情閱兵典禮,回想起祖國近年來翻天覆地的變換,深深地感受到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祖國的強盛才能使每一位中國人在世界上挺起腰桿。”鄧中翰禁不住以閱兵車隊為背景照了許多照片,以便讓自己和這個歷史性的時刻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看著看著,這位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建校130年以來第一位橫跨理、工、商三個學科的學者,這位IBM公司的高級工程師,這位使自己公司的市值迅速升值1.5億美元、前程遠大的年輕人,喉頭不由得有些哽咽了。他忽然間深切感受到了“祖國”這兩個詞的確切含義,而李嵐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和殷切希望,也讓他實實在在地感到了祖國的關懷和召喚。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鄧中翰下定了回國創業的決心:“那個念頭來得如此迅猛和強烈,讓人難以招架,渴求得讓人心悸,現在好像沒有機會去體味那種激情了,有點懷念。”
鄧中翰與來自朗訊貝爾實驗室的張輝、惠普的楊曉東等人決定放棄在美國的事業與成就歸國,借鑒硅谷模式成立中星微電子公司。就在當天下午,鄧中翰特意和一同回國的三位好友楊曉東、張輝、金兆瑋一起登上了八達嶺長城,進行莊嚴誓師:要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為發展祖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做貢獻,結束“中國無芯”的歷史!
鄧中翰興奮地向中央負責科技工作的領導講述了硅谷及國際電子信息產業界的現狀和前景。最后,他激動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要和自己的伙伴們全力投身到“星光中國芯工程”中去,成立立足中國本土的芯片設計公司。中央領導同志深表贊許,各級政府對他們都給予了大力支持。
北京市政府積極支持“星光中國芯工程”,當時主管高科技園區的副市長親自過問,使得中星微在24小時內就完成了各種審批注冊手續,順利落戶中關村高科技園區。高科技企業需要比較大的啟動資金,國家信息產業部電子發展基金決定給中星微出資上千萬元,著名愛國學者、前加州伯克利大學校長、鄧中翰的恩師田長霖教授也給予了資金上的支持。
1999年10月14日,僅僅在國慶大典后的兩個星期,中星微正式成立,從此開始了該公司、也是中國在芯片產業上的歷史性創業。
但是,作為在世界頂級技術企業任職、同時自己又創辦了高科技企業的企業家,鄧中翰回國創業的念頭在產生之前,已經被幾個創始人一起從世界IT產業和格局的高度反復思考了很久。
當年他們打算回國時,國家相關單位的領導本意是希望他們專注于計算機CPU設計,發展出能與Intel相抗衡的CPU,以此強化中國在PC產業的發言權,國產芯片也可以從中獲益。但他們經過認真分析,認為與已經占據強勢地位的Intel等巨型公司競爭,無異于以卵擊石,而多媒體市場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因此決定從設計簡單的電腦攝像頭處理芯片入手,啟動和承擔了政府的“星光中國芯工程”。
中星微副總裁張輝認為,IT產業的較上層次是大型機和工作站、個人計算機等的研發產業,被美國所壟斷,產生了諸如Intel、Microsoft、IBM、HP等品牌。在美國人不愿意做的存儲記憶領域,韓國、日本人獨占了鰲頭,產生了三星等行業霸主。對于缺乏人才和市場運做經驗的小公司,要向它們挑戰似乎有些“以卵擊石”,甚至功虧一簣。但是通過分析,他們認為,越是頂級的產業,其用戶反而越少。比如,大型計算機只有航天、國防這樣的大型工程才會需要,即使是個人電腦,每年也只有一億的需求。但是到了最底層的數字設備產業,比如數碼相機、手機、MP3等與人們每天打交道的領域,其每年的需求量則達到了幾十億,僅僅手機每年的需求量就達到了6億。而且,現在這部分的主要需求反而不是來自歐美,而是亞洲,尤其是中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