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半導體產業引進中資 不只是國安問題
中國紫光集團宣布入股臺灣封測大廠力成之后,又將目標對準臺灣最具實力的IC設計大廠聯發科。來勢洶洶的紫光集團掌舵人趙偉國聲稱,他之所以能快速開展入股美國硬碟廠威騰(WD)后又買下固態硬碟廠Sandisk,原因在于“當你找到他的痛點后,他一定會接受的。”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82444.htm對于入股力成,趙偉國在接受臺灣媒體專訪時說,他告訴力成董事長蔡篤恭,“很多存儲企業,都是我的合作夥伴,我也投資他,你會在存儲公司拿到業務,在別的領域也會有合作業務。但我把生意給你,卻不做你的股東,我太吃虧了。我說,我給你生意,我就要做你股東。”
被中國同業封為“半導體業土豪”的趙偉國,旗下的展迅是聯發科在中國市場最大的對手,展訊多年來在市場上打不過聯發科就采取挖角動作,讓聯發科吃足苦頭。日前趙偉國霸氣十足的揚言要入股聯發科,甚至在來臺灣之前就透過與中國關系緊密的工商時報系統代為邀約臺灣相關媒體包括天下雜志與商業周刊表明愿意接受專訪,就是要一舉達成全面掌握輿論走向、打破臺灣多年來不愿開放IC設計業讓中資投資的禁令。
目前包括臺灣半導體協會、聯發科、甚至馬英九好友的大律師陳長文都認為臺灣是市場經濟、臺灣應借助中國崛起的實力,才能為臺灣產業尋求下一春。經濟部也傾向于有條件開放,IC設計產業引進中資。
理解市場現實,中國以市場換取技術的產業發展策略,臺灣固然很難阻擋。然而,中國大型企業絕非臺灣所熟悉的民營企業,紫光集團官股比例遠超過臺灣立法院認定公營事業政府持股比例20%的標準〈紫光由中國國有企業“清華控股”控有51%股份〉,紫光要求入股力成25%成為最大單一股東,現行經濟部要求中資入股指派董事不得逾半、不得指派經理人等規定,難道就足以防堵力成遭紫光控制?
一位美國半導體產業分析師指出,中國政府一直非常執著和堅持發展半導體產業。他們希望本土晶片制造業發展起來,這是他們的薄弱環節之一。由國務院副總理馬凱領導的一個工作組,正負責在2030年前讓中國晶片產業達到全球領先水平。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去年的一份報告稱,在未來10年里,該工作組估計將得到1700億美元左右的政府撥款,以協助中國半導體企業赴海外并購或入股擁有先進技術的同業。
紫光在入股力成之后將目標鎖定聯發科,當然也是因為掌握聯發科未來發展的“痛處”,多年來紫光旗下的展訊就持續向聯發科挖角,如今在中國國務院全力協助下,紫光的并購行動如虎添翼,他發現聯發科的痛處在于,60%的市場在中國,加上聯發科并購晨星案,中國訂于明年8月決定是否核準。此時此刻,趙偉國認為,聯發科沒有拒絕紫光入股的能力。“其實,趙偉國的意思是,臺灣也沒有本錢拒絕紫光。”因為以中國股市的高本益比,紫光用股票市場募資加上給員工股票,就可以輕松的打敗聯發科,一位證券市場分析師指出。
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善意回應紫光集團的“合并說”,留下外界許多想像空間。
不過,臺灣半導體產業不但是國內少數的兆元產業,也是僅有的高毛利產業,力成與聯發科都是臺灣本土培養的高技術半導體產業中的要角。引進中資,固然有助于壯大實力,但也可能從此變成中國的附庸,兩家公司在臺灣各有一萬人左右的員工,兩家企業所創造的生產力、工作機會、消費能力是否將因中資入股后逐漸移出臺灣?
上述疑慮,也許是此時此刻政府應否同意這兩項中資入股案時,除了國安爭議之外,必須審慎斟酌的課題。臺灣民眾真的可以容忍任何國家的國營事業控制我們過去40年費盡苦心發展的最重要產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