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手機與無線通信 > 業界動態 > 新一代北斗衛星 采用陸自產芯片

        新一代北斗衛星 采用陸自產芯片

        作者: 時間:2015-08-17 來源:旺報 收藏
        編者按:國產CPU晶片,首次全部使用在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上。

          熱鬧的北京南中軸線,進入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旁邊的院子,梧桐綠意盎然,科研樓錯落有致。在這里,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九院772所所長趙元富團隊研制出的國產晶片,首次全部使用在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上。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8794.htm

          1983年,趙元富在著名航太微電子技術專家指導下攻讀碩士學位,開始從事抗輻射技術研究,從此,他越來越深刻認識到抗輻射技術對航太發展的重要作用。

          當時,中國晶片主要依賴進口,每年因晶片進口要花費2000多億美元,和進口石油的花費差不多。百姓日常使用的手機等電子產品被稱為“電子行業”。而航太器上使用的晶片要受太空嚴酷環境的考驗,因其特殊需求被稱為“行業電子”。

          1996年,趙元富得到一次出國研究的機會,在兩年多研究中,清晰地看到了國內外抗輻射技術的巨大差距。

          要讓航空晶片抗輻射,應該怎么做?以往有個笨辦法,給電路穿上厚厚的“外衣”,但這將使重量大幅增加。

          1998年趙元富帶領團隊鉆研中國星用元器件抗輻射方面的技術特點,1999年,他提出一個低成本的“設計加固”思路,即加固積體電路研制的技術路線,只需利用民用積體電路制造生產線,在設計環節而非制造環節就能研制出抗輻射的宇航積體電路。

          為了打造可靠的“中國芯”,772所的抗輻射晶片都要經過地面模擬太空輻射環境下的試驗驗證與評估。為完成更多產品的輻射試驗,團隊成員需要盡快進入密封的真空輻射罐中,更換剛剛輻射完的試驗樣品,再準備下一輪試驗。

          新制的中央處理器,看起來只有拇指甲大小,卻有著大腦的復雜和精細。由于研發初期,當時國際上新一代的宇航用并沒有實際產品,只有大致的思路和概念,一切都從零開始。

          如今“中國芯”表現越來越出色。除外,北斗雙星上的數據總線電路、轉換器、記憶體等近40款產品均為772所研制和生產,這也是中國衛星首次成批量使用國產晶片。



        關鍵詞: 北斗衛星 CPU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化市| 黑水县| 仁怀市| 阿拉尔市| 元朗区| 涪陵区| 汉川市| 新乡县| 喜德县| 安图县| 临武县| 湖南省| 涿州市| 曲周县| 盐山县| 华坪县| 三穗县| 奈曼旗| 保亭| 蓬安县| 思茅市| 宣城市| 焦作市| 农安县| 两当县| 保靖县| 衡水市| 岳池县| 泰和县| 扎囊县| 义马市| 全椒县| 敦煌市| 瑞金市| 察雅县| 元江| 临湘市| 兰州市| 曲周县| 东乡|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