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三星和臺積電 晶圓代工走向三足鼎立
全球半導體業發展已歷近50年,在PC、互聯網及移動終端等的推動下,銷售額已經達到近3500億美元。當下業界討論較多的是摩爾定律日益逼近終點,晶圓尺寸繼續縮小還能帶來多少紅利?英特爾、三星已進入14納米制程量產,而臺積電在今年第二季度將進入16納米制程量產,未來的競爭焦點已移至10納米制程節點。盡管到目前為止,10納米制程的工藝解決方案可能尚沒有一家能說得清晰,但是無論如何全球半導體業中的趨勢是“大者恒大”。由此看來,英特爾、三星及臺積電將呈三足鼎立態勢。近些年來全球半導體業中的投資就是它們三家在同臺比武,其他人似乎都成了“旁觀者”。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4148.htm全球半導體業發展已歷近50年,在PC、互聯網及移動終端等的推動下,銷售額已經達到近3500億美元。當下業界討論較多的是摩爾定律日益逼近終點,晶圓尺寸繼續縮小還能帶來多少紅利?英特爾、三星已進入14納米制程量產,而臺積電在今年第二季度將進入16納米制程量產,未來的競爭焦點已移至10納米制程節點。盡管到目前為止,10納米制程的工藝解決方案可能尚沒有一家能說得清晰,但是無論如何全球半導體業中的趨勢是“大者恒大”。由此看來,英特爾、三星及臺積電將呈三足鼎立態勢。近些年來全球半導體業中的投資就是它們三家在同臺比武,其他人似乎都成了“旁觀者”。
臺積電強勢地位開始動搖
由于晶圓代工業績的一枝獨秀,招來眾多新軍加入,其中不乏佼佼者,包括原本是IDM廠的英特爾和三星。
自張忠謀于2009年第二次復出之后,臺積電幾乎完全變樣,展現出壓倒一切的氣勢,它的晶圓代工龍頭地位持續鞏固。
據Gartner數據,2014年全球代工業銷售額470億美元,臺積電以251億美元占53%,增長率達到25.2%。另據業界人士估算,全球代工業中28納米訂單,80%落入臺積電之手,代工80%以上的利潤由其獨家享用。
預估2015年整體晶圓代工的產值(包括IDM廠代工產值)可達542億美元,較2014年增長15.1%,純晶圓代工的年增長率可望較整體晶圓代工高,晶圓代工市場前景持續看好。
未來,晶圓代工市場仍舊能夠維持2位數的年增長率,預估到2017年整體晶圓代工業產值可達750億美元。
然而,由于晶圓代工業績的一枝獨秀,招來眾多新軍加入,其中不乏佼佼者,包括原本是IDM廠的英特爾和三星。
任何獨霸總是不能持久的。這是客觀規律。種種跡象表明,目前臺積電的強勢地位正在開始動搖,有些理由是符合邏輯的:第一,臺積電的幾個最賺錢工藝節點,如28納米、20納米及16納米的大客戶開始變心,如三星采用自己設計的Exynos處理器,高通要求降低代工價格得不到臺積電響應下轉向三星,以及蘋果的A9處理器代工訂單搖擺于臺積電和三星之間等。第二,三星的14納米FinFET工藝成品率已達70%,還有向上空間,已取得高通、聯發科及Marwell的訂單。第三,全球智能手機的增長減緩,2014年增長23%,2015年預測只有13%,原因是市場飽和。第四,臺積電的前七大客戶:高通、蘋果、博通、聯發科、Nvidia、Altera和Xilinx,在2012年~2014年期間,年均增長率為27%~32%,對于臺積電的營收貢獻率可達30%~45%,但是2015年的增長率已明顯下降,據預測可能僅能持平。第五,臺積電在28納米工藝上的壟斷地位開始動搖,之前占這一工藝節點整個市場的80%以上,如今聯電、格羅方德以及中芯國際都趕上來了,必然會影響其營收增長。第六,爭搶蘋果A9訂單趨于白熱化,三星的14納米和臺積電的16納米,最后花落誰家取決于蘋果。
三足鼎立格局漸形成
在全球12英寸芯片剛剛興起(約2004年)之際,業界已經有人預測未來將是這三大巨頭三足鼎立的格局。
英特爾、三星和臺積電是全球芯片制造業中的前三名,目前可以肯定的是三足鼎立局面已經確立,至于未來的發展趨勢尚難預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