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風險威脅企業未來
人才戰略失當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2659.htm管理大師德魯克早就預言:21世紀,是人才的競爭。
ICT行業,又是一個非常依靠領軍人才的行業。對此,應該無爭議。但是中國落后的教育環境,使得中國一向是人多,但人才少。很多人熟知的一個佐證是麥肯錫數年前一份報告,它斷定只有10%的中國大學生達到跨國公司入職標準。這就給ICT企業的人才戰略帶來巨大挑戰。更有甚者,當代社會有一個現象:雖然現在學習知識的渠道是如此豐富了,但是真正的“牛人”似乎越來越少了(筆者管它叫做“才華集中化”):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雷軍說他在小米創業時80%的時間在找人,現在也要花50%的時間。那么,為什么在當代大學紛紛擴招,碩士博士滿天飛的今天,如小米這樣的知名公司,找人仍然那么困難呢? 筆者認為,知識爆炸,競爭激烈,而學習道路上誘惑和迷惑太多。
而真正能夠有眼光、有意志、有方法成為真正“牛人”的人,太少。
華為對人員管理,有著特殊的,已經天下聞名的“狼性文化”,包括其加班文化,“墊子”文化,年會上的革命老歌大合唱,“燒不死的鳥是鳳凰”等等。對此筆者是過來人,非常欽佩華為的文化建設,堅信華為文化其實治療了一代中國IT企業人的“幼稚病”。
然而,時過境遷,社會變化很快。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當年能夠激勵60后70后的東西,現在已經不能激勵80后90后了。實際生活中可以看到,對于60后70后,“民族產業”的大旗就能激勵無數人,相對較高的工資收入又能吸引很多英才。但是,90后呢?新一代很多年輕人,從小沒有經濟壓力,又在現代時尚文化熏陶下崇尚個性,所以整個價值觀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點,很多人力資源專業機構或網站的調研都有證明。
牛人少,供小于求,就不太好開條件了,包括“符合華為文化”的條件。
華為的“同路人”一定會有,但可選擇的余地太小了,又如何與不斷走向相同戰場的互聯網企業競爭呢?
6,商業技能缺失
華為銷售,牛!華為研發,牛!但是,筆者所擔心的,是華為缺乏其它必要的商業能力:戰略規劃,收購兼并,引領創新,以及風險內控等其它能力。
①,戰略規劃能力
技術出身的很多人往往不能理解,戰略能力對于一個公司來說很重要,其正確、完整和實用的程度,往往決定了一家公司的生死,甚至不是技術優勢所能克服的。不是么?在ICT行業,多少公司因為一個方向走錯,即便有最先進技術也無力回天,而另外一些公司一旦戰略正確,無需最先進的技術就能迅速崛起。
2013年,阿朗的現任CEO康博敏(Michel Combes)上任2個月就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戰略”Shift Plan”。筆者曾有幸瀏覽過這個戰略計劃,當時就斷定必定有效。果然,阿朗的狀況不斷改善。華為不妨對比一下:如果遇到業務下滑,華為能夠提出如此質量的一個戰略計劃么?
戰略能力,“務虛”的能力,有所不足,是華為最近自己也發現的問題。筆者也看到華為已經在大量招聘專業戰略規劃人員了。但是,作為一個公司,其戰略能力的培養,不是招人就能解決的,是需要時間、洞察和方法來建設并且存在很多風險的。華為必須非常小心的用心建設。
招聘歐美ICT公司戰略規劃部門的人員,是一個對策,但是筆者擔心幾個問題:首先,歐美ICT公司大多在華為中興的打擊下并不成功。不成功的經驗,華為需要么?其次,招聘的多為中方員工,但歐美公司的戰略規劃屬于核心部門,基本都在歐美總部,中國公司的人員往往難以有全局觀。再者,歐美公司的專業人員,往往都是成熟系統的使用者而不是建設者,能有足夠技能幫助華為建立成熟戰略規劃系統么?
而戰略咨詢公司出來的,問題可能更大。缺乏對行業的透徹理解,沒有殘酷商業競爭的感覺,以西方成熟商業環境下發展出來的方法論去指導中國企業,其謬大矣!管理咨詢業內的人都知道,中國幾乎所有的戰略咨詢項目都有“水分“,即使是名牌咨詢公司所做的項目,差別只是水分多少而已。甚至某些業內老手,都熟悉各大咨詢公司哪些合伙人善于“忽悠”, 哪些人忽悠人的本事真是讓人驚嘆。筆者本人曾驚訝發現,不少知名咨詢公司出來的人,包括高層,竟然連戰略方面的一些基本問題都搞不清楚,例如戰略和商業模式的關系是什么,藍海戰略和創新戰略的區別,長尾理論和電子商務渠道的聯系,企業文化和企業戰略的關系,戰略、組織、流程和平臺的關系,等等。建議真正想招聘戰略專家的公司,不妨問問這些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