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風險威脅企業未來
世事艱難,北電,摩托羅拉,諾基亞,乃至今天的三星,還有國內的的巨人、巨龍、UT斯達康等遇到的問題,都在時刻敲響著警鐘,我們怎能不戰戰兢兢而居安思危?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2659.htm不要誤會我會期待華為的危機。華為是筆者的老東家,從大學畢業那年開始就把最年輕最燦爛的近十年時間留在了華為。無怨無悔,那是一段和“小伙伴們”一起度過的“激情燃燒的歲月”。那樣的激情,在我之后所接觸過的很多外企、國企還是私企都很難再看到了。對此,我無比留戀;同時這十年里,華為成長為世界上真正的“500強”而不僅僅是“500大”,而筆者在華為時是認真工作的,相信自己為華為今天的成就添了一塊磚,一塊瓦。對此,我無比驕傲;在華為十年,也是筆者從一個初出大學門的男生,成為一個擁有自己還算滿意的職業素養和工作經驗的過程。而華為的成長經歷,讓在其中的人學習了很多很多,尤其是我這樣從小對企業管理興趣盎然的人。對此,我無比感激。
也正是處于對于企業管理的興趣,筆者后來多年來專業從事戰略管理工作,因而有了和以往在華為內部時所不同的眼光,以至于讓我在今天華為如日中天的成就中卻產生了一些擔心。我只想分享我的擔心,讓如今大部分走上管理崗位的昔日同事們看看。筆者非常希望自己的擔心是杞人憂天,或許問題沒有那么嚴重,或許華為領導們早已看到風險并未雨綢繆,但如果能有一條淺見能夠幫助華為補充或完善相關戰略,筆者就很開心了。
筆者所擔心的風險,數了數大概有八個。
1,新商業模式的威脅
很多人擔心華為的市場飽和,對此我倒不擔心,因為“通信交流(communication)“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在可預見的將來不會改變。六十多億地球人不同種類、不同層次、不同方式的通信需求,這樣的市場空間還是很大的。更何況,以華為的技術和管理基礎,還有很多相鄰行業可以逐步滲入,甚至創造出很多新興市場。華為最近進入光伏行業,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
但是,新的商業模式卻有可能帶來沖擊。
在新技術的推動下,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往往在產業滲透和融合時帶來顛覆性的影響,在零售,金融,服務等行業都出現很多案例。例如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競爭了多年,回頭一看搶奶酪最多的卻是騰訊。長虹和康佳、海信等打的頭破血流,回頭一看新一代都去買小米電視或者樂視電視了。美國電信運營商四處籌款建設了光纖通信網,突然發現GOOGLE也鋪光纖網提供寬帶接入了,這可是”不差錢’的主!
在IT行業,也已經初見端倪。例如,以Google、Facebook、Baidu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在數據中心市場已經越過例如IBM, HP或DELL這樣的原來的IT設備品牌商,直接自己設計系統然后向臺灣的ODM定制硬件。一夜之間,IBMHPDell這樣的企業喪失了大量市場。而比喪失市場更加令這些企業揪心的是:喪失未來,因為這種變化似乎是一個長期的趨勢。
那么,在至今仍然占華為收入70%以上的電信會不會有新的商業模式出現呢?很有可能。在電信行業,除無線網絡外,大部分網絡都已經“數據中心化”或者說“虛擬化”。 所以,IT行業出現的趨勢也在逐步向電信行業CT滲透。
可能,華為為目前的主要面對的市場需求,例如中國移動,英國Vodafone,法國Orange,會繞過華為,直接向富士康這樣的代工廠采購標準化硬件,向獨立軟件商采購定制的軟件,然后自己搭建特定的系統呢?
或者,微軟、谷歌、亞馬遜等企業直接在現在的互聯網上利用先進技術純粹用軟件構建一個虛擬的、嶄新的而又功能齊全的“電信網”?或者,會不會有強大的國際性競爭對手,采用互聯網打法,直接讓所有電信網的硬件和基礎軟件統統免費提供給電信運營商,然后才能從部分綁定的特定軟件業務賺錢,就像小米顛覆手機制造業那樣顛覆通信設備制造業呢?再或者,類似愛立信這樣的企業利用上面的趨勢而大力發展代維業務,同時運營商為了提高盈利而”網業分離“,把所有網絡建設和運維交給愛立信這樣的企業呢?
如果這些商業模式出現,華為的優勢還有多少?如果真有這樣的競爭者群體出現,在 2-3年間里使得華為的主要收入銳減,那么每個月要給14萬員工發較高工資的華為,能在這2-3年里找到足夠規模的新業務來源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