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風險威脅企業未來
2,顛覆性技術開發模式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2659.htm華為7.6萬人的研發大軍,是令人恐懼的。筆者曾經在和一位非電信行業的企業老總聊天時, 聽到該老總滿懷憂慮的說:只有華為,才用得起那樣的研發大軍。這樣的大軍,進入哪個行業,哪個行業就會哀鴻遍野。
然而,許多軍事戰略家都說過“兵在精不在多”。無論是唐朝李靖以3000騎兵突襲打敗突厥十多萬大軍,還是楚漢相爭時項羽3萬精兵在彭城打敗劉邦56萬聯軍,又或是唐朝皇帝李世民在虎牢之戰中以一萬人打敗10余萬竇建德大軍,都可以看到,憑借偷襲、突擊、疲敵等不同但有效的戰略,以少勝多是可能的。戰場如此,那么,商場上呢?
實際上在IT業界,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和新的商業模式,已經使得很多技術和產品里開發模式改變,出現“螞蟻扳倒大象”的現象。例如,What’s app,50人小公司賣了190億美元,為什么?值錢的是一個想法和一個時間點,利用SDK, LIB等成熟的軟件開發環境,開發軟件只需要幾個人了。
再有思科,鼓勵員工內部創業,也關注硅谷的外部創業,一旦有人創業成功且符合思科的發展戰略,思科再把創業公司收購回來,這種模式使得他們在變化多端的ICT行業,鼓勵了創新,贏得新機會,把試錯成本轉嫁到風險投資上,借助了整個社會的力量去開發新產品新技術, 以此保住自己贏家的位置。
前車之鑒,當引以為戒。最近興起的NFV/SDN技術,很可能是一個催化劑。2015年巴塞羅那移動世界大會(MWC2015)上可以看到,2015年將是NFV從實驗室走向商用的元年。中國移動,法國電信Orange, 英特爾,戴爾等都成立了開放的NFV實驗室,讓很多互聯網企業、軟件企業都能利用NFV技術快速開發通信產品。很多廠商一旦有了自己的技術突破,他們就可以搭配開源軟件,再去找ODM 或是代工廠來定制一些通用化的硬件,然后很快就能夠向市場上提供產品了。十幾年前,IT設備的初創企業要成長為愛立信、華為這樣的企業,需要花很多年的時間。現在不同了,很多初創企業通過突破性軟件 + 開源軟件 + 通用硬件的解決方案,能夠快速的向市場提供一些新產品,甚至帶來一些顛覆性的產品。智能路由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大部分推廣此類產品的,竟然來自互聯網行業。
雖然華為也迅速成立了自己的NFV實驗室并且與騰訊開展合作,但是ICT大產業下哪一個群體都不是善茬,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在更廣泛的平臺上,會不會有類似現代諸葛亮的競爭對手,借助硬件平臺和軟件平臺都逐步通用化和標準化的“東風”,而在產品開發的“赤壁”以少勝多?
3,運營商的衰落
在電信行業,運營商“管道化”及運營商業務“基礎設施化”一直是大勢所趨,使得很多國內國外的運營商都頭疼于“增量不增收”。 著名市場調研公司Gartner最新的電信市場報告,預測了未來5年電信服務的收入增長以美元計只有1.3%。更何況,如今中東局勢日間動蕩,歐洲發展困局依舊,亞洲領土和歷史問題不斷,這些都給未來包括通信在內的基本建設市場,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
電信運營是資本密集型行業,而如今商業社會里資本是最靈敏的生產要素,可謂“來如流水去如風”。一旦行業投資回報下降,資本撤出是很快的。
運營商自己自然先知先覺。最近業內令人眼花繚亂的運營商整合,剛好符合產業鏈理論里一個產業進入衰退期的特征。
唇亡齒寒,當運營商收入不斷受擠壓時,設備采購的價格擠壓也不可避免。中國廣電行業就是一個負面的例子:目前中國廣電行業的收入只有電信行業的1/16左右??床坏綇V電行業的“華為”,市場規模不得不是一個原因。
華為今天的業務,仍然以面向運營商為主,截止2014年仍然占華為大約70%多的收入。那么,如果這部分收入大量減少,會給華為帶來多大的沖擊?
當然,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和建立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的舉措,會給華為等中國企業帶來不少機遇。不過這些國家本來就是華為的優勢地區或者是產糧區,增長空間有多少還得算計算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