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同:中國半導體產業由“春秋”進入“戰國”時代
業界的人對華山資本應該都不陌生了,這家風投在半導體產業鏈在2010年到2014年間已經投資了多家企業。在IC設計領域有展訊通信、兆易創新、高拓迅達;在設計服務領域有芯原;在半導體代工領域有中芯國際;以及半導體材料公司,國內唯一CMP研磨劑等半導體加工材料供應商安集半導體。這些公司的業績都非常的亮眼。不久前在一場探討中國IC設計產業的機遇和挑戰的會議上,華山資本管理合伙人陳大同分析了全球及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趨勢,以及對最近國家最新產業投資改革的一些理解。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67301.htm國內半導體產業由“春秋”進入“戰國”時代

縱觀全球半導體行業發展,IC芯片的創新驅動了智能硬件的繁榮,科技公司硬件化方興未艾。一方面,芯片創新改造提升傳統行業如智能電視,智能家電,車聯網等。另一方面芯片技術的革命驅動了更多新興應用的誕生:可穿戴設備、物聯網等等。科技巨頭紛紛尋求硬件入口,設計專有芯片以保障競爭優勢。“集成電路企業的定義邊界正在模糊。”陳大同稱。
與此同時, 芯片制造業成為產業核心。生產能力將成為整個產業最稀缺的資源,“產能為王”已成為行業公認的發展大勢。越來越多的傳統繼承電路制造商逐步退出制造領域,剝離制造業務,轉型成無晶圓IC設計公司,即IDM→Fabless。他認為,代工制造專有工藝開發成為集成電路業內競爭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在中國經濟發展一路高歌猛進時,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重心也向著亞洲轉移。此前半導體行業已經在歐美和日本基本形成成熟產業,因此產業重心進一步向亞洲,特別是中國大陸轉移,中國大陸將成為全球半導體市場的主要增長點,但技術、人才和產業成熟度的差距仍非常明顯。在這種形勢下,中國半導體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比如逐步完善的電子產業鏈,政府的大力支持,海龜+本土人才的逐漸壯大,以及初具規模的中芯國際、海思、展訊等平臺型企業。當熱中國也依舊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科研水平與世界先進仍有較大距離,研發周期長、投入回報慢,難以單純依靠風投,專業投資團隊稀缺,國內龍頭企業國際化面臨重重困難比如客戶接受度、人才、全球市場等等。
陳大同指出,過去十幾年,是國內半導體產業的春秋時代:獨立發展,野蠻成長,叢林法則,優勝劣汰。“上千家創業公司,經過激烈競爭,有幾十家公司脫穎而出;十幾家公司年銷售額過十億,近百家銷售額過億。他們經過多年市場磨練,各自都有自己的絕招。”他說,“未來十年,則將進入戰國時代,這是一個圍繞龍頭企業的新產業形態。”對此陳大同理解為,20~30家龍頭企業,每個細分市場有1~3家,圍繞每個龍頭企業形成并購、整合平臺。已經有獨特技術和產品的初創公司成為大企業競相并購的對象,大企業利用自己的聚到和品牌優勢可以迅速打開市場,而被整合或并購成為初創公司投資人的主要推出渠道。最終將形成類似硅谷的成熟的產業形態(目前互聯網領域的BAT現象)。
國家發展基金推動產業投資體制改革

國家大規模的半導體發展基金震動了全球的半導體產業界。《發展綱要》顯示了政府全力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的決心和策略。陳大同認為,建立多層次的新型集成電路產業基金是關鍵措施之一,支持方式需要探索改變傳統的政府定向投資的方式,通過建立產業發展股權投資基金,由專業團隊進行管理。目前北京已經率先推出了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300億),政府出資20~30%,設立母基金,再融資社會資本70~80%,設立市場化運作的子基金,并公開遴選基金管理公司。目前首批已設立了制造裝備子基金(60億)和設計封測子基金(20億)。
陳大同指出,新型產業投資體制的優勢在于,以基金形式,通過市場化運作完成資源配置。通過遴選業內資深、國際化背景、專業的投資團隊,由其自主決策具體項目,政府部門戰略指導。通過這樣的方式,以較少政府資金撬動大量社會資本。當然這也需要提高門檻,尋找適合的有融資能力的優秀管理團隊。一方面可以放大政府資金,一方面政府也需適度讓利。專業團隊管理和政府指導的有機結合,以確保產業和區域的投資比例,以及政府資金安全和團隊激勵。
如何成為龍頭企業?六個現象看國內半導體船業公司經驗/教訓
現象一:進口替代幾乎是成功必由之路,高科技+中低端產品;
現象二:農村包圍城市策略,山寨→國內品牌→國內外新興市場→歐美市場;
現象三:一代拳王,各領風騷三、五年;
現象四:過三關:1.歐美日本公司;2.臺灣、韓國公司;3.國內競爭對手;
現象五:懂技術的怕懂市場的,懂市場的怕既懂技術又懂市場的;
現象六:一把手是公司成敗的關鍵(眼光、心胸、執行力)。
簡而言之,初創公司要以開放的心態對待被整合,大企業則要以博大的心胸和良好的公司文化來吸引初創公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