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將如何抉擇:被收購?接受投資?還是能獨自成功轉型?
據外媒報道,高通近期與英特爾就整體收購事宜一事進行了接觸,尚不清楚雙方磋商細節,交易細節還遠未確定,也并未提出正式報價。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英特爾接受高通的收購要約,這種規模的交易也會招致多國政府以及歐盟方面的反壟斷審查,也就是交易仍存在很大的變數。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409/463141.htm為了完成可能的交易,高通計劃向其他買家出售英特爾的資產或部分股權。若交易達成,這將成為史上規模最大的科技并購案,超過微軟2023年以750億美元收購動視暴雪,將影響全球芯片行業的競爭格局。目前,英特爾和高通雙方代表都對洽購消息拒絕置評。
本月上旬,路透社曾報道稱,高通管理層正在考慮收購英特爾部分設計業務的可能性,其個人電腦設計部門尤其令高通感興趣。
高通為何想要英特爾?
“半導體業自始至終就是一個腳步快而又無情的行業,”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在自傳中說,“一旦落后,再趕上就很困難。”英特爾如今正陷入“惡性循環”,面臨市占率下滑和利潤壓力,雖然削減支出有助于提高每股盈余和現金流,但難以解決根本上的挑戰。一方面,隨著芯片買家積極轉向AI芯片,英特爾正目睹其傳統產品業務受到侵蝕;另一方面,英特爾正在經歷一場充滿挑戰且昂貴的代工模式轉型。
英特爾在2024年第二季度財報中呈現出全面虧損的態勢,陷入“五十年來最嚴重的危機”:實現營收128.33億美元,同比下降1%;凈利潤為-16.54億美元,遠不及市場預期的-5.4億美元,而上年同期凈利潤14.73億美元,同比轉盈為虧,凈虧損同比增加超過200%。同時,英特爾給出了令人失望的業績指引,預計2024年第三季度收入為125億至135億美元之間,遠低于市場此前預期的143.5億美元。
雖然英特爾提出的IDM2.0戰略,這種“混合模式”在產能分配與產線調整上更加靈活,將芯片代工業務獨立運營出來,也更契合市場需求。但對于英特爾來說,芯片制造能力是獨有的優勢,但也意味著高投入和沉重的負擔,晶圓廠建置成本極高。以英特爾目前在俄亥俄州興建的兩座晶圓廠為例,在2022年破土動工時,英特爾表示該項目投資為200億美元,之后宣布再追加80億美元的投資。
此外,ARM架構在PC市場的興起對于英特爾也是一大挑戰,尤其是在AI PC對低功耗需求越來越強的背景下,高通已借助生成式AI浪潮嘗試進入PC領域 —— 于今年6月發布了搭載基于ARM架構的驍龍 X系列AI PC芯片,又在9月4日發布了新款AI PC芯片驍龍 X Plus 8核。盡管英特爾仍然把持著PC端的頭把交椅,但高通和AMD等公司也展現出了危及英特爾行業地位的實力,都可能在未來兩年直接改變PC市場的格局。
高通加上已經推出的驍龍X Elite和驍龍X Plus 10核,在PC處理器領域的投資和產品已經可以支撐起從高端到中低端的多個細分市場。根據計劃,高通還要加大PC芯片領域的投資,試圖將其PC業務的出貨數量增長到去年的3倍。
高通的核心業務主要是智能手機芯片,牢牢地掌控著高端手機芯片的市場份額,2024年第二季度,高通芯片出貨量的市占率為31%。盡管高通在手機芯片領域具有領先優勢,但過度依賴單一市場也在一定程度上帶來增長的困境。
進入2021年,高通收購了由蘋果芯片設計師創立的芯片公司Nuvia,這無疑又引起了業界對高通重回服務器市場的遐想。盡管Nuvia對智能手機和PC開發高端芯片提供了技術支持,但其成立之初的定位是一家服務器行業的技術供應商。
市值方面,今年以來,英特爾的股價已經累計下跌約50%,截至23日收盤總市值約964.67億美,仍不足1000億美元;與之相比,高通目前的市值約1848.79億美元,英特爾市值剛剛超過高通市值的1/2。如果能夠成功收購英特爾,高通將同時在智能手機和PC兩個領域具有競爭優勢,有利于高通建立雄厚的PC和服務器芯片業務。
然而,由于因為反壟斷方面的因素,這筆交易仍有很大可能性最終無法達成。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指出,考慮到各國之后的反壟斷調查,此并購案很難在短期內完成,“如此看來,高通應該沒有強烈動機去并購英特爾,此并購案若發生,對高通可說是災難一場”。
他還認為,即便先忽略并購帶來的溢價、衍生費用、債務承擔與后續管理成本等,單從英特爾市值來看,此并購案對高通的財務壓力極大,且對獲利能力會有立即性的負面影響,凈利率可能從現在的20%+降到個位數甚至虧損。高通在內部討論中,對并購英特爾也抱著消極態度,這可能是因為某種“外力不可抗拒因素”的壓力才去謹慎并被動評估并購的可行性。
微軟首席工程師戈洛瓦洛夫則認為,高通的收購非常大膽,有可能收到奇效還稱“2+1=10X”。他表示,這種級別的收購將“改變美國硬件行業格局,新的公司在PC端和移動端的產品競爭力都將得到提升”。
選擇接受Apollo的投資?
另有最新消息稱,美國知名資產管理公司Apollo Global Management擬向英特爾開展50億美元的類股權投資,投資金額或高達50億美元。Apollo此舉恰好發生在高通收購英特爾的提議傳出后不久,英特爾高管正就此提議進行協商,雙方針對股權投資的探討仍處在早期階段,相關的細節還未敲定,投資的規模可能會發生變化,也存在無法達成協議的可能。目前,阿波羅和英特爾的代表都拒絕置評。
如果Apollo和英特爾最終達成協議,就將是雙方今年第二次達成投資方面的協議。今年6月4日,英特爾曾在官網宣布他們和Apollo達成了一份最終協議,Apollo管理的基金和旗下公司將斥資110億美元,收購英特爾位于愛爾蘭萊克斯利普Fab 34晶圓廠的49%的股權。
英特爾仍持有與Apollo合資的晶圓廠企業51%股份,繼續擁有Fab 34晶圓廠及其資產的所有權和運營控制權,并將以成本+利潤的形式從合資企業購買至少指定數量的晶圓。比起高通的收購,英特爾看起來更偏向于接受外部投資。知情人士透露稱,英特爾高管一直在考慮阿波羅的提議。
出售全球房地產資產“只身”完成轉型?
目前,英特爾仍占據數據中心CPU的主導地位,今年第二季度,英特爾控制了全球約76%的數據中心CPU出貨量,AMD的份額約為24%。英特爾近年來始終在“以量取勝”,兩家公司在數據中心CPU業務的收入持平,均為30億美元左右,但出貨量達到了AMD的三倍以上,利潤遠不如AMD。
AI PC產品的增加、Intel 4和3芯片晶圓從俄勒岡州工廠過渡至愛爾蘭工廠的成本,以及其他非核心業務的費用等因素是導致毛利率暴跌的主要原因,營收的微降和毛利率的暴跌共同作用,使得英特爾陷入了更深的虧損泥潭。
英特爾CEO帕特·基辛格闡述了對于下一階段轉型方面的準備,需要對近期在制造領域擴張的范圍和速度進行一些調整:根據預期的市場需求,將暫停波蘭和德國的項目約兩年,仍致力于在美國進行生產投資,并推進在亞利桑那州、俄勒岡州、新墨西哥州和俄亥俄州的項目。
英特爾宣布將暫停股息支付、精簡運營、大幅削減支出和員工數量:2024年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的研發、營銷、一般和行政支出將削減至約200億美元,2025年減至約175億美元,預計2026年將繼續削減;作為削減支出計劃一部分的裁員,預計將裁減超過15%的員工,其中的大部分將在今年年底前完成。
除此之外,英特爾海正在實施計劃,到年底前將持有的全球房地產資產出售三分之二左右,以盡可能地改善其資產負債表和流動性,包括出售持有的Altera部分股份。
在新一輪AI浪潮中,英特爾仍未從人工智能的強勁趨勢中充分獲益。英特爾能否通過其新戰略和產品組合在未來扭轉局面將是業界持續關注的焦點。
酷睿Ultra 200V系列,便是英特爾宣布“重大成本削減措施”后正式發布的首款處理器。英特爾提到了一個更務實的觀點“偉大的AI PC,始于一臺偉大的PC”,也許英特爾希望利用Ultra 200V為自己贏得一個喘息的機會。
英特爾期待新一代酷睿Ultra處理器能夠發揮開放生態合作優勢,圍繞硬件、系統、軟件等多維賦能,讓“AI PC”能站得住腳,首批搭載新芯片的戴爾、華碩筆記本電腦很快將進入公開評測階段。英特爾的新芯片最大的疑問就是能否表現出宣傳的高性能?這對于英特爾現在的處境而言可以說是至關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末,ASML向英特爾交付了首臺High-NA EUV光刻機;今年4月18日,英特爾正式宣布在俄勒岡州希爾斯伯勒的研發基地達成了先進半導體制造領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完成了業界首個商用High NA(高數值孔徑)EUV光刻機的組裝。
資料顯示,High NA EUV的售價高達3.5億歐元一臺。根據英特爾的計劃,High NA EUV光刻機將會首先會被用到Intel 18A的相關測試,以積累相關經驗,最終會被用于Intel 14A的量產。
基辛格不久前還透露全球第二臺High NA EUV光刻機即將進入英特爾位于美國奧勒岡州的晶圓廠。英特爾希望通過率先采用High NA EUV光刻機來實現對于臺積電等競爭對手的持續領先,最終在2030年前實現英特爾代工業務實現收支平衡的運營利潤率,并成為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