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最新演講:重新定義全球化,拜登的話很刺耳
今日,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出席工商協進會的會員大會并致辭,并以《重新定義全球化》為題目進行演講。張忠謀除了對于全球化提出全新定義,強調國安、科技領先優先于商業利益外,也對去年臺積電在美國移機典禮上,美國總統拜登致詞時的一席言論指出:我覺得很刺耳。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307/448337.htm張忠謀:我覺得很刺耳
張忠謀指出的全球化的新定義為:在不傷害本國國家安全,以及現在或未來的科技經濟領先條件下,允許本國企業在國外牟利,也允許外國產業及服務進入本國。換句話說,無論是美國還是其他國家,都希望在國家安全優先的前提下,允許全球化的發展。
有趣的是,張忠謀講解完后,還反問現場出席者:那這還是全球化嗎?
此外,張忠謀指出,全球化的壞處包含修昔底德(Thucydides)陷阱,即既有強權和崛起強權的戰爭。例如當前中、美兩國之間的斗爭,雖然全球化的浪潮下美國受惠,但中國也因此獲得利益。張忠謀指出,美國覺得中國受惠多,即使沒有要戰爭,也要先把對方打回去。
張忠謀分享,臺積電去年 12 月在亞利桑那州的移機典禮時,請到美國總統拜登致詞。雖然當時拜登首先感謝臺積電,但接下便表示:Union is coming back(工會要回來了)。張忠謀指出:這句話我覺得很刺耳,但我們請他來,當然會請他講。
產業人士分析,這并非意指張忠謀反對工會,而是認為勞資一心,意即好的企業若能足夠照顧員工,讓勞資雙方變成一體,才是最好的狀態。專家指出,過去張忠謀在德州儀器時,管理團隊便耗費很大的心力做到這件事,當時的德儀才會沒有工會。
企業即使出海,也不會有在家鄉舒適
而對于過去幾十年來大家都在談的全球化,張忠謀認為變化很大,他引用前任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 Alan Greenspan 過去在回憶錄中對全球化定義為不顧國界,追求商業利潤,以及承擔商業風險。
然而他認為,基于不同國家立場,即使企業出海至他國發展,也很難做到像在自己家鄉發展的程度,因此張忠謀認為,過去的全球化來說是無法完全做到的。
不過,全球化的影響好壞兼具。好處在于讓全球化讓全球幾十億人口脫貧,許多國家的生活水準也有進步;然而也造成了財富集中、貧富差距擴大等現象,人與人的收入差距也增加。
舉例來說,張忠謀表示,當年他在德州儀器(TI)時,當時的執行長退休應該會有 1600 萬美元。張忠謀當時為第三名,若被升上去也大概會有 800 萬美元,是當時執行長的一半。然而,現在的專業經理人一個月就可以賺進 1600 萬,當時的價格根本就是地板價。
3 月份張忠謀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我看來,毫無疑問,在芯片行業,全球化已經死了。自由貿易還沒有完全死去,但它正處于危險之中?!?/span>
張忠謀指出,全球供應鏈的「分叉」和全球化的逆轉將提高價格并降低普遍性為現代世界提供動力的芯片?!府敵杀旧仙龝r,芯片的普及將停止或大幅放緩。」他補充說道。
另外,張忠謀稱,「大陸的芯片制造技術落后中國臺灣至少五六年,我看著他們正在制造的最先進的芯片,他們制造起來很困難,但臺積電在五六年前制造的芯片卻很容易?!?/span>
張忠謀在去年 12 月份臺積電美國廠移機典禮便發表了對于全球化的看法,他認為地緣政治已經徹底改變了半導體制造商面臨的處境,并警告說「全球化和自由貿易幾乎已死」,而且不太可能卷土重來。
對于張忠謀先生「全球化已死」的說法,6 月 29 日長江存儲執行董事長兼 CEO 陳南翔博士在演講中表示贊同這句話,并表示半導體產業正在經歷一個新階段——再全球化,也就是半導體產業以往的國際合作規則迅速瓦解,各國都在追求把控產業鏈,使芯片「本地制造」。面對再全球化這一事實,陳南翔認為企業做中長期發展規劃時,應該用三把尺來衡量:系統性夠不夠、一致性夠不夠、持續性夠不夠。如果這三個特性滿足,那么這個戰略規劃基本上是可以落地執行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