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市場吹響集結號:一場非對稱戰爭
雷軍當然應該焦慮。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903/398788.htm根據小米財報披露的數據,2018年第四季度小米售出2500萬部手機,比2017年第四季度下降了350萬部,比2018年第三季度下降了830萬部。看來,第三方報告中有關小米同比、環比雙下滑的數據,并沒有說謊。
同樣是財報中披露的數據,2018年小米營收1749億人民幣,同比增長52.6%,但第四季度營收只有444億元,相比上個季度環比下降12.6%。其中小米整體硬件的綜合凈利潤率只有1%,七成手機的定價在2000元以下。
看到小米的困境,再看到雷軍的“真性情”,粉絲們都有些不忍心,競相跑到官網或旗艦店訂購小米9。直到小米產品總監王騰不小心道出了實情:
“小米的需求是第一波很高,所以會產生溢價,黃牛就會因為利益驅動進來搶貨,導致更加供不應求。但如果小米真的準備海量貨,線下的溢價就會不存在,線下就不愿意賣小米,只靠線上賣的量更剛才說的做到海量的貨就會產生巨大的庫存,可能導致巨額虧損。”
兵者,詭道也。雷軍儼然是一位戰術大師,在微博上自導自演的苦情戲,用產能不足巧妙掩蓋了性價比策略的副作用。智能手機線上線下渠道的銷量一直是三七分,小米所追求的極致性價比,代價正是線下渠道的利潤空間,而為了刺激線下渠道的銷量,不得不進行一場偷梁換柱的饑餓營銷。
營銷派的焦慮,根子還是在銷量上。
一切都有定數
無論身處哪個派別,以何種心態應戰,在戰爭結束前都有取勝的可能。
在市場大環境蕭瑟時,比拼的不單單是技術優勢或營銷功底,而是綜合實力,需要為消費者、為合作伙伴創造價值,也需要尊重市場規律,最后凸顯的恰恰是一家廠商的戰略定力、格局和擔當。
在這場非對稱戰爭中,技術流勝在化被動為主動。
榮耀總裁趙明屢屢被問及如何看待小米的營銷,聽到的回答往往是“雷總是營銷高手,我們應該向小米學習。”這應該不是趙明的客套話,但榮耀并沒有照貓畫虎,而是理清了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
不管是榮耀早期的互聯網手機定位,還是在線下渠道的“輕資產”模式,都需要通過營銷制造流量。只是榮耀牢牢抓住了自主研發的主線,將營銷服務于技術,在消費者需求和創新之間找到平衡點,同時在消費者價值、合作伙伴價值與公司價值之間做到統一。這也是榮耀后來居上,從被動走向主動的根本原因。
可營銷派對于技術的敏感性,還要因人而異。
小米副總裁盧偉冰曾在微博上對榮耀V20的TOF技術發起攻勢,直指TOF不成熟。原因在于,在相機模塊上加一個傳感器并不難,數據回落卻容易抓瞎,大量的3D數據需要實時處理,需要精細的算法優化,才能給用戶帶來良好的場景體驗。想要TOF成熟起來,手機廠商先要解決高強度的硬件算力與軟件層的協調。
習慣了吃面包的人,很難意識到小麥和雞蛋的價值。營銷派的痛點在于,被成熟的供應鏈養叼了胃口,同時也失去了技術的敏感性。
其實也有解題之道,比如vivo依靠屏下指紋技術在2018年賺足了眼球,并不是說vivo本身在產業鏈上游有深厚的研發功底,而是愿意為匯頂這樣的供應鏈廠家砸錢。小米沒有選擇這條路,至于原因是什么,小米在硬件上的利潤率就是答案。
2019年的特殊性在于,4G的紅利已經被吃完了,5G、折疊屏等破壞性創新的紅利又還沒有到來。
技術流在4G的后半場已經完成了直線超車,在用戶和合作伙伴之間達成了微妙的平衡,加上強大的專利和技術儲備,并不懼怕所謂的市場寒冬。
營銷派的焦慮也是必然,沒有核心競爭力的情況下,如果挺不到5G普及的時間點,別說是吃肉,可能連喝湯的機會都沒有。眼下就是要讓自己活下來,不惜一切手段。
至于銷量上的增長或下滑,無疑都是表象。在這場不對稱戰爭中,消費者是唯一的裁判,最后的成與敗,不過是對不同“價值觀”的獎賞或處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