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制造行業患的是普通感冒還是流行感冒
對芯片制造行業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全球手機市場的持續疲軟, Strategy Analytics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第4季度全球智能手機的出貨量為3.76億部,較去年同步下降6%,已經是連續第五個季度出貨了出現下滑了,最終2018年全年出貨量下滑5%至14.3億臺。據了解,2017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5.7億臺,2018年一年手機行業減少了1.4億臺手機,也就是說僅手機行業就讓芯片制造行業損失了數億芯片的訂單,此外PC行業、存儲行業也陷入疲態,最終使芯片制造行業的幾家頭部企業營收下滑。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903/398185.htm第二個原因是芯片研發成本一路走高,使芯片制造企業難以在短期內實現成本回收。芯片制造行業雖然處于芯片行業的中下游,但是其制造工藝相關技術的研發難度一點都不亞于IC頂層設計。芯片制造難度最大的地方是對制造工藝的考驗,目前業界最為先進的為臺積電與三星的7nm,中芯國際也將量產14nm制程,想要芯片生產工藝進一步提升付出的研究成本將會呈幾何增長。
以中芯國際為例,2016年研發14nm制作工藝的年研發費用達到了3.18億美元,而2017年14nm制造工藝的研發費用就飆升到了4.27億美元,增長了34%。芯片制造行業是需要長期持續投入的行業,回本較慢,再加上投入巨大,即便是臺積電、三星、中芯國際等行業巨頭的營收也會受其拖累。最直觀的例子就是中芯國際購買了艾斯麥一臺單價1.2億美元的EUV極紫外光刻機,,用于研究7nm以下工藝制程,但2018年Q4中芯國際的毛利才1.34億美元。
除了前面的研發成本外,芯片制造行業的生產風險也較高,進一步增加了企業成本。芯片制造存在良品率的問題,目前中芯國際面對14nm與臺積電三星面對第二代7nm技術時一樣,它們的良品率還不夠高,才95%左右。最近臺積電更是出現了“報廢”10萬片晶圓的世故,使臺積電損失了近40億。其它芯片制造企業也或多或少的面臨過這類情況,所以芯片制造企業的營收出現了下降。
“一調二降”巧治芯片制造行業感冒
前文提到芯片制造行業感冒是由兩個原因引起的,其中需求降低是外因,成本走高是內因,綜合看來此次感冒算是“普通感冒”,采用“一調二降”藥方即可治愈。
“一調”是指調整芯片制造企業的產業結構比,加強在微處理器領域的布局。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全球及中國芯片產業發展解析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芯片市場主要分為邏輯電路、內存與微處理器三大市場。在此之前,全球芯片制造行業的重心放在內存與邏輯電路兩大市場,它們占據了芯片制造行業54.86%點市場份額,邏輯電路領域包含手機、電腦的CPU、GPU等模塊,但是隨著全球智能手機與電腦行業的萎縮,這塊市場正在急速縮小。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微處理器市場與存儲市場需求的急速增長。近年來隨著處于下游的物聯網、車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應用的興起,使得微處理器市場需求激增,而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不斷推進,存儲市場的需求還將持續增長。據WSTS數據,存儲市場2017年增長率為60%,預計接下來幾年市場增長率仍然保持在30%上下。故,對于芯片制造企業,特別是在邏輯電路領域處于劣勢的中國芯片制造企業來說,將工作重心調整到存儲市場與微處理器市場是最佳的辦法。
“二降”是指降低研發成本與生產成本。一方面降低研發成本可通過“產學研結合”的方式與大學、科研機構共同研究,實踐證明“產學研結合”對于效果是十分明顯的,例如國內著名的“清華控股”。它與清華大學聯合共建科研機構,依托于依托國家級重點研究機構、教育部研究機構的共同努力,在提升了研發效率的同時還分攤了研發成本。
另一方面降低生產成本需要提高芯片生產良品率,才能盡快推動新工藝進入量產階段,以加快成本的回收與利潤的獲取。因為芯片制造行業大體也遵循摩爾定律的,新工藝具有一定的保質期,過完保質期后就會掉價,對于芯片制造行業來說,新的制造工藝從研發成功到落后的周期不到兩年,只有提高良品率加快量產才能降低芯片的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良品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IC設計缺陷較少的方案,長遠來看還是需要芯片制造廠商也在IC設計方面也有所涉及,才能避免IC涉及缺陷翼提高芯片良品率。
最后要說的是,芯片制造行業此次所患病癥為普通感冒,一兩年內就會痊愈,但是它具有周期性,芯片制造行業此后可能還會出現感冒的現象,為了芯片制造行業的健康,提高“抵抗力”即提升自身硬實力是預防“感冒”最有效的方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