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手機與無線通信 > 業界動態 > 小米:獨角獸,還是裝了犄角的驢子?

        小米:獨角獸,還是裝了犄角的驢子?

        作者: 時間:2018-07-12 來源:中國家電網 收藏

          “迎接BATJ重返國內市場,不再錯過成長型新經濟企業”在近兩年內被反復提及,一批被譽為“獨角獸”的公司如360,富士康,寧德時代,科沃斯以及科技等企業紛紛“排排隊,等上市”。以重回A股的360為例,在返回A股市場后,市場給予了最高6倍于其美股市值的股價估值,大肆套牢一批打新者后,便是“攔腰一斬”,以至于有股民感嘆,“獨角獸,獨角獸,到底是神獸,還是裝上了犄角的驢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7/383129.htm

          模式與價格戰

          7月9日,又一家“獨角獸”公司在香港上市,據悉,這是港交所第一次以“同股不同權”方式上市的新股;同時也是小米作為全球第三大科技公司進行的IPO,上市集資金額達到47億美元,僅次于阿里巴巴的250億美元和Facebook的160億美元。但首發當日,小米便遭遇盤前破發,最低價格為16.08港元,跌幅超5%,收盤16.8港元,跌幅1.18%。上市前,證券公司給與小米的估值是543億美元,但是相對于一家2017年調整后利潤僅為53.62億元的企業而言,不少人認為小米的估值高了。

          盡管小米將自己包裝為一家集合智能硬件+IoT平臺+新零售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美其名曰“新物種”,但無疑,目前支撐小米絕大部分盈利的主營業務還是智能手機等硬件板塊,而其他的“跨界”板塊,要么是小打小鬧,要么是霧里看花。

          小米模式,曾為人津津樂道,其原因在于小米開創了多種新型營銷模式和概念,為頷首低頭搞制造的傳統行業預見了一種截然不同的“玩法”,小米與樂視等也被冠之以“互聯網企業”的美譽。但是,時間久了,神秘面紗揭去后,小米的核心競爭力其實可以簡單歸結為“低價+營銷”策略——“做感動人心的產品,定誠實厚道的價格”,產品是否感動人心不可知,但是價格的確厚道。

          以小米8系列手機為例,采用驍龍845處理器,紅外人臉解鎖,AI變焦雙攝/三星AMOLED屏幕,價格在2699-3299元之間,而同等配置的產品,其他國產廠家多在4000元上下浮動,而蘋果,三星,華為則分別占據8000元以上,6000-8000,5000-6000價格檔。正如雷軍在公開信中所言,從2018年開始,小米整體硬件業務(包括智能手機/IoT及生活消費產品)的綜合凈利率不會超過5%,如有超出部分,都將回饋給用戶。低價策略確實帶來了銷售量的激增,從6月5日首發,18天時間,小米8銷售量突破百萬臺。

          但無疑,這種策略本質上就是“價格戰”,以低價搶占市場份額,以達到擊退競爭對手的目的。在較短時期內,以及價格敏感型市場中,低價策略無往不利,但是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卻是一種桎梏。只提銷售量,不提銷售額也因此成為小米發布會的慣例。

          事實上,華為曾與360合作,準備發布華為特供機型,產品對標小米,追求低利潤走量,但在即將發布的最后關頭被任正非一票否決。任正非認為,不盈利的產品肯定不行,從此華為再未推出特供機。不過,當華為在高端手機領域站穩腳跟后,又騰出手來推出了專門對標小米的品牌榮耀,作為針對年輕人與價格敏感型市場的主推品牌,同華為品牌分開運作。而依托于華為的研發與供應鏈,榮耀是一眾新興品牌中發展最順暢的品牌,在其獨立運作的2014年,全年手機出貨量便達到了2000萬臺。

          據小米此前公布的招股書顯示,2015,2016,2017和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集團凈利潤分別為-76.27億元,4.92億元,-438.89億元和-70.27億元,截至2018年3月31日,公司累計虧損1351.63億元。其中,扣非后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2.48億元,2.33億元,39.45億元(經調整至53.62億元)和10.38億元。顯然,小米正以硬件等板塊微薄的利潤“滋養”一個龐大的“生態”,俗稱“燒錢”求發展,小米急于上市募資的目的,也便十分清楚了。

          小米,你要去哪兒?

          事實上,對于小米公司性質的界定,也讓很多分析人士發愁。在招股書中,小米表示募資后資金的主要用途將用于硬件的創新,新零售渠道建設以及互聯網服務。但三個領域,其實都不是小米的強項。

          以手機技術創新為例,2017年小米每年的研發投入只占營收的2.7%,只有31億元,且同比2016年下降了0.4個百分點,遠低于營銷推廣的4.6%。而華為的研發投入則在890億元,當華為打破國外壟斷,將自主研發的麒麟,巴龍芯片應用于自家產品時,小米的創新多集中在“200余項工藝設計大獎”;當華為立項5G標準制式,同歐美國家爭奪基礎技術通用標準時,小米正在努力“跨界”,大搞新零售。不客氣地講,如果今天上市的企業是華為,相信無論一二級市場都會共同唱多,但是對于小米,顯然大家仍持觀望態度。

          經濟學家許小年認為,中國正在步入后工業化時代,這個時代的特點是產能過剩,其經濟增長的動力,不在需求側,而在供給側。“在后工業化時代,企業不是靠你的資源整合能力,也不是靠你的生產規模來求發展,而是要靠創新,要用新產品與新技術開拓出新市場來,只有在新市場上,你才能成為老大,在原有的市場上,你很難再有所作為。”

          但顯然小米行棋思路不是技術創新,與華為專注開發手機及相關智能硬件和通訊技術不同的是,小米似乎更熱衷于做攪動不同行業市場的“鲇魚”,比如電視,冰箱,凈化器,電動牙刷,電動車以及睡眠枕,甚至最近雷軍開始為“小米有品APP”做服裝與雙肩包的代言。

          小米“有品APP”的雷軍同款

          截至2018年3月31日,小米通過投資和管理建立了超過210家公司組成的生態系統,其中90家公司致力于研發智能硬件與生活消費產品。用雷軍的話來講,“這些產品互聯互通,既改善用戶生活,又為公司的互聯網服務提供了專屬平臺。而生活消費產品的加入,進一步提高了小米品牌知名度并將用戶流量導向了公司的零售渠道。”

          不過,對于他人而言,這種操作卻是云山霧罩,不知所云。有消費者發問,“小米做家電,做凈水,做床品,是為了填充小米之家的空閑區域還是要做中國的無印良品?”

          事實上,霧里看花的不僅是消費者,在小米上市后,接近數十家不同行業的分析師都將小米作為本陣營的企業加以了分析。

          中國人歷來講究“術業有專攻”,跨界而來的小米,確實引起了不少行業的警惕,但是離做好某一行業還差很遠。在小米旗下云米科技的一次參展過程中,其產品因侵犯某知名家電品牌的專利而遭當場撤展,其空氣凈化器也遭遇過專利侵權,消費質疑等黑歷史。一位家電從業人士認為,“每個行業都有既定的壁壘。品牌做大了,專利是繞不過去的坎。沒有自己的研發團隊,只能選擇做貼牌或低端機;而建立研發團隊則需要時間與資金的沉淀。小米想做家電行業‘門口的野蠻人’不會太容易。”

          對于未來,小米將智能硬件,新零售與互聯網服務視為戰略發展方向,但硬件領域,手機有蘋果,三星,華為等的壓制,家電繞不開傳統品牌廠商,新零售也難以匹敵阿里,京東等電商平臺,互聯網服務更是有騰訊,百度等“執牛耳”,小米的贏面均不突出。

          烈火烹油之下,還當如履薄冰!



        關鍵詞: 小米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巴尔虎左旗| 佛冈县| 大兴区| 宣恩县| 巴东县| 诏安县| 禄劝| 太湖县| 东乌| 潍坊市| 安康市| 阜城县| 莆田市| 宁远县| 离岛区| 家居| 香河县| 虹口区| 长丰县| 永定县| 丹阳市| 鹤岗市| 霍城县| 伽师县| 威信县| 马鞍山市| 冀州市| 辰溪县| 阿荣旗| 台南市| 灵宝市| 墨江| 枞阳县| 阳东县| 黔西| 通化县| 汨罗市| 清水县| 大洼县| 鱼台县| 津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