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芯酸往事”:熬過多少苦難,才能實現追趕和超越?
受此激勵,首鋼準備再接再厲。2000年12月,首鋼找了一家美國公司AOS,合資成立“華夏半導體",投資13億美金做8英寸芯片,技術來源于AOS。但很快,2001年IT泡沫導致全球芯片行業低迷,AOS跑得比兔子還快,華夏半導體沒了技術來源,很快夭折,而與NEC的合資公司也陷入虧損。2004年,首鋼基本退出芯片行業。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5/380121.htm這是大型企業受地方政府“鼓勵”跨界做芯片的第一個案例,未來還會不斷重演。據說首鋼當年規劃的轉型方向只有地產做的還不錯,這種強烈對比蘊含的道理,足夠很長時間來玩味和琢磨。
面對越拉越大的差距,1990年9月電子工業部又決定啟動“908工程”,想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方面有所突破,目標是建成一條6英寸0.8~1.2微米的芯片生產線。項目由無錫華晶承擔,芯片技術則向美國朗訊購買,但最終結果是:行政審批花了2年,技術引進花了3年,建廠施工花了2年,總共7年時間,投產即落后,月產量也僅有800片。
嚴重虧損的華晶只能尋求外部幫助。曾經創辦茂矽電子的臺灣人陳正宇當時正在尋找機進度大陸,便與華晶談判,拿下了委托管理的合同。為了改造華晶,陳正宇求助于老朋友張汝京。張汝京當時剛從德州儀器退休,他來到無錫后,僅用了半年時間(1998年2月-8月)就完成任務,改造后的華晶于1999年5月達到盈虧平衡,項目才得以驗收。
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908工程”,使中國半導體又浪費了5年的寶貴時間。在無錫華晶還卡在0.8微米無法量產時,海外主流制程已經達到了0.18微米,差距呈現越來越大的趨勢。1995年,電子工業部又提出實施“909工程”,投資100億人民幣,由上海華虹承擔,與NEC合作,電子工業部部長胡啟立親自掛帥。在萬眾矚目下,建國以來最大的電子工業項目于1996年啟動了。
近些年習慣了強國語境的年輕人,很難想象上世紀90年代中國人面對與發達國家的恐怖差距時的那種絕望。909工程在國家領導人“砸鍋賣鐵”的批復下啟動,頂著巨大壓力背水一戰,克服了華晶七年建廠的悲劇,于1997年7月開工,1999年2月完工,用了不到兩年即建成試產,在2000年就取得了30億銷售,5.16億的利潤。
到了2001年,華虹NEC也遭遇了芯片行業的寒冬,全年虧損13.84億,這時批評又紛至沓來,無數媒體指責“光靠砸錢做不起芯片”。這時候的中國,幾乎沒有人知道三星越虧越投的“反周期大法”,更沒有人了解張汝京的“蓋廠一定要在行業低潮期”的理論,因此盡管華虹在2004年之后便恢復業績穩定,但在之后的十多年,再也未能獲得國家資金支持擴建升級。
總結從1978年到2000年的歷史:早期缺乏統一規劃,蜂擁引進國外淘汰的生產線,但這些設備在摩爾定律的驅動下,以超乎尋常的速度變成廢鐵;后期國家出面組織三大戰役,屢敗屢戰,最終通過“909工程”為大陸留下了一座勉強算合格的上海華虹。平心而論,這個階段中國與海外水平的差距,并沒有顯著縮小。
這些項目未能取得預想中的成功,深層次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芯片行業更新速度太快,制程升級一日千里,國內八九十年代這種沒有連貫性的“擠牙膏”式投入,必然會陷入“引進-建廠-投產-落后-再引進”的惡性循環,效果很差;二是半導體相關人才實在是太弱,根本無法吃透引進來的技術,遑論自主研發。
另外,西方國家先后用“巴統”和“瓦森納協議”來限制向中國出口最先進的高科技設備,同意批準出口的技術通常比最先進的晚兩代,加上中間拖延和落地消化,基本上中國拿到手的技術就差不多落后三代左右。這種限制在上述重大工程中都得到了充分體現。
人才問題,率先在2000年左右迎來了轉機,大批有海外留學經驗、在頂級芯片公司工作多年的半導體人才,在這一時期回到中國。
在西雁東飛的回歸潮中,中星微的鄧中翰于1999年回國,中芯的張汝京于2000年回國,展訊的武平和陳大同于2001年回國,芯原的戴偉民于2002年回國,兆易的朱一明于2004年回國,他們帶著豐富的經驗和珍貴的火種,跳進了中國半導體行業的歷史進程之中。
2000年之后,中國芯片行業進入了海歸創業和民企崛起的時代。
3
在講述海歸和民企的時代之前,先跟讀者普及一個中國芯片行業有趣的迷思:大多數優秀的中國芯片公司,都成立于2000年之后的幾年。其中包括:
中芯國際成立于2000年;
珠海炬力成立于2001年;
展訊通信成立于2001年;
福建瑞芯成立于2001年;
匯頂科技成立于2002年;
銳迪科成立于2002年;
中興微成立于2003年;
華為海思成立于2004年;
瀾起科技成立于2004年;
兆易創新成立于2004年。
這里面的背景就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培養的電子/計算機/通信類理工科學生,在80年代出國潮中率先留洋,畢業后留在美國半導體行業工作,見識和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在2000年之后,這批人積攢了足夠多的技術沉淀和管理經驗,開始陸續從大洋彼岸回到中國創業。
半導體行業有一個獨特的特點:人才的培養周期長,就是通常所說的“板凳要坐十年冷”,大多數頂尖人才都必須要讀到博士。這跟互聯網行業截然相反,幾個年輕人聚在一起搗騰一個網站或者App就能融資的現象,在芯片行業幾乎不存在,而行業賺快錢的機會則更是寥寥無幾。
因此,改革開放后培養的理工科人才,首先在計算機、通信和互聯網行業建功立業,促進了騰訊和華為等公司的誕生,但要輪到芯片行業,則還需要等待更多的時間。80-90年代那些畢業的大學生,還不能承擔半導體研發的重擔,他們還需要更多的學習和鍛煉,尤其需要去全球集成電路技術集聚區-美國的硅谷。
這從側面回答了另外一個問題:為何80-90年代中國總是吃不透引進的芯片生產線和技術。原因很簡單:80-90年代承擔芯片研發重任的,應該是60-70年代的大學畢業的中年技術骨干,但在六七十年代,半導體專業的教授們都在下牛棚掃廁所,培養學生無疑癡人說夢。
所以中國很多東西表面看起來像是當前的問題,但本質卻是在為歷史還賬。
2000年后海歸的回國創業,是改革開放后高校招生正常化的延遲紅利,這里面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展訊的創業過程:四位核心創始人武平、陳大同、范仁勇、冀晉都是1977年~1978考入大學(三個清華一個南大),都擁有博士學位,都曾經赴美國留學,并在畢業后在硅谷半導體圈里工作。2001年,他們選擇回到了上海張江創業。

張江高科,上海,2002年
有兩個學校在在中國的半導體人才的培養地位突出:一個是清華大學,一個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這一土一洋的兩所學校,為中國芯片行業輸送了大批頂尖的工程師、企業家和投資家,數量遠超其他高校,并通過傳幫接代的校友關系,孵化出一批又一批的芯片企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