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公司應該有哪些社會價值和道德義務?
確定競爭邊界 踐行多元創新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5/379492.htm科技改變時代,是人類進步的直接動力。芯片設計制造是目前新興產業中可以同航空航天國家重器相提并論的桂冠產業。有關芯片制造的高投入、高門檻、寡頭競爭現狀,并不見得是廣大普通人所期望的局面。
我們知道包括CPU和存儲在內的廣大消費級芯片領域都出現過自由競爭的枝繁葉茂階段,上世紀90年代中前期的X86 品牌CPU軍團乃至新世紀后仍然火熱的NAND顆粒之戰,都曾以轟轟烈烈的方式映照著芯片業界的進步之路。

但是當大戰過后,廢墟中建立起來的生態往往不盡如人意。在主要的芯片領域,設計、制造環節都紛紛墮入了寡頭模式當中去。由于芯片行業的高門檻特性,在敵人尸體上站起來的高大巨頭們擁有了富可敵國、贏家通吃的強悍能量,甚至超越了主權國家對市場的干預能力,處在很少受到制約的半野蠻狀態。
我們可以說自由競爭的過程是主要市場國家法律所允許的,但法律本身只是全民博弈的結果。寡頭經濟對于科技進步毫無疑問是有巨大阻礙作用的,在寡頭們集中起來資源后,固然有提高效率攻堅技術難關的便利,也有研發生態多樣性受損,技術路線僵化,甚至人為操縱生產迭代以期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反進步行為負面影響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來講,寡頭拒絕擴散基礎技術,利用成本優勢壓制后發國家技術進步路線,本身是處在較大的道德爭議旋渦之中的。

這也就要求占據主導地位的芯片公司盡可能的在開源技術、公共標準創新、國際協作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減輕大眾和各個主要國家對于跨國公司的負面看法,扶持社會技術力量的全面進步。
不論是當年篳路藍縷的早期IT精英,還是今天按部就班進入管理、設計、研發崗位的工程師、決策者,芯片行業整體的發展都依賴于各國整體資源的傾斜與投入,依賴于繁榮的全球話市場體系,其附加值是人類共同的。對于某些以國內法凌駕國際法國家的野蠻行徑,后發國家的芯片公司投入力量自力更生是應有之義,當事國的企業因此承受反制措施帶來的損失也是符合道義的正常結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