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公司應該有哪些社會價值和道德義務?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5/379492.htm

PC為代表的電子消費品行業迄今為止發展歷史已經接近半個世紀,在這方面,目前巨頭級公司往往不會搞出被人石錘的虛假宣傳案例來。前些年硬盤廠商關于TB 的進制換算事件已經為大家積累了足夠的經驗教訓(1024GB =1TB還是1000GB=1TB)。
不過,在產品元器件混用、性能提升比率范圍、制程工藝線寬、CPU架構核心數量、CPU架構緩存容量等各種技術細節層面。不論是國際巨頭,還是國產后起的追隨者,都帶來了一些有誤導傾向的宣傳。

就在不久前,Intel 取消了消費級CPU 的睿頻規則官方解釋,包括桌面在內的大部分Intel 酷睿系列究竟應該運行在什么樣的滿載頻率上,消費者只能仰仗有責任心的媒體實際測試嘗試才能得知。由于很多CPU的基準頻率、最大單核睿頻和實際滿載睿頻相去甚遠,此舉就引起了很多外媒的批評。
在有關產品技術本身的信息披露上,國內外新片巨頭更應該多一些誠懇,少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混淆,為消費者建立客觀、全面了解產品的渠道,而不是以擦邊球的方式夸大數字,強加誘導。
保護社會用戶和全產業利益
當今世界的信息化程度還沒有達到科幻小說中全息投影和觸控全面普及的地步,主要發達國家之外的基礎設施建設尚且困難,互聯網的對全球的介入程度還沒有深入到所有的角落。即使在這種條件下,我們也可以驕傲地宣布身處在信息化社會之中。
數以億計的攝像頭,如蜘蛛網般控制著交通、水電、油氣運輸、金融運轉的全球電子信息網絡已經深入地介入了社會的方方面面,甫一震動,舉世皆驚。上世紀70年代的紐約大停電普遍進入了主要國家的歷史、社會教科書之中,今天各種信息媒介的作用已經不亞于電網本身,是各種社會運轉的必要載體。

因此,當某個IT公司因為自己的BUG或漏洞而帶來社會全面損失的時候,企業必然會承擔不可推卸的連帶責任。2017年全面爆發的勒索病毒已經在軟件層面為全球敲響了警鐘,年末的“幽靈”、“熔斷”漏洞更是席卷了包括ARM、Intel、AMD在內的主流智能CPU品牌,帶來的損失和潛在影響難以估量。
芯片公司必要要對自己的產品負責,不但沒有權力像海灣戰爭時期向伊拉克輸出帶有后門的硬件產品一樣人為制造安全隱患,更應該防患未然盡最大可能解決自己產品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如果產品問題帶來了巨大的使用影響和負面損失,芯片公司有義務像航空公司賠償乘客一樣反哺允許他們賺取利潤的社會整體。

同樣,由于芯片的全產業鏈特性,從晶圓制造到工藝蝕刻、工藝封裝,產業的分工協作要求極為精密,芯片公司也必須把握好自己的環節,避免因為自己的失誤而帶來連鎖反應。這兩年我們見到的各種工廠失火、芯片報廢案例,在很大程度上都難以洗脫操縱市場的嫌疑,至少需要承擔很大的道義責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