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政府不要用政策主導產業要往哪里發展
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天在臺灣交通大學演講「企業成長與創新」時指出,臺灣經濟要發展,私人企業是重要角色,政府只要把基礎建設如水電、土地、交通、法令做好即可,民間要做什么產業,政府最好不要介入太多。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9/364791.htm張忠謀也反對臺灣政府推動的「五+二創新產業」政策,并認為一些需要大市場支持的企業轉型,「臺灣已經錯過,現在也趕不上」。
臺灣政府將投注大量資源扶植五+二產業,作為臺灣產業轉型的關鍵。五大產業包括物聯網、生物醫學、綠能科技、智能機械與國防產業,后來加上高附加價值的農業與循環經濟。
張忠謀認為,企業最該追求的成長是附加價值的成長,而非營收成長;營收等于企業的收入減去支出,若要增加附加價值,企業就應將餅作大,增加投資與人力,當中的快捷方式就是創新。
張忠謀并對臺積電外資持股比重高達8成感到無奈,他表示,這不是臺積電的選擇,是內資的選擇。
臺積電過去有28%至29%的股票分給員工,張忠謀指出,現在臺積電員工持股只1.7%,都把股票賣掉去買房子,投資房地產或其他股票。
張忠謀佩服星巴克,他說,近五十年來最有經濟效益的創新,是商業或服務模式的創新,例如星巴克以提升咖啡質量提高價格,贊賞「星巴克將兩毛錢的咖啡變成三元」,星巴克規模得以快速拓展全球非常了不起。
他提醒,創新就是改變,創新要做,不只是想或講;創新是中性名詞,不一定是好的,也有可能闖大禍,但假如保守、不嘗試創新,就不會創新,只要想辦法避免壞的創新。
張忠謀被問到企業怎么轉型時表示,網絡時代需要大的本土市場,像大陸已出現天貓、騰訊、阿里巴巴等,臺灣已錯過這波熱潮,也沒有本土市場的條件;而且講轉型容易,做很難。以臺積電來說,并沒有轉型必要,營運與服務模式都禁得起考驗。
不過一名在竹科從事生醫產業的李姓業者則持不同意見,他說,像臺積電等大公司,因產業發展,需大量用到水、電、土地等,也希望在現今皆為環保當道的環境下,政府可以從中協調,幫助企業,張忠謀提倡政府不要介入太多,是站在大公司的角度來看,但卻不適合用在中小企業上。
李姓業者進一步指出,臺灣很多都是創新、中小型企業居多,對于水、電、土地等基礎建設需求并不高,反而最需要政府的扶植,政府適時地介入、幫企業背書等,才能有助于中小企業發展,臺灣比大陸更具優勢就是研發及創新,近年很多研發創新產業成立,更需要政府介入幫忙,少了政府,要立足很吃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