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最大集成電路產業項目試產 年產值約35億元
6月28日,安徽省首個12英寸驅動芯片項目——合肥晶合集成電路有限公司正式開始試產,項目達產后可實現4萬片12英寸晶圓的月產能,年產值約35億元。這也是安徽省最大的集成電路產業項目。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6/361221.htm皖首個12英寸驅動芯片項目試產
合肥晶合集成電路有限公司,是安徽第一家12吋驅動芯片晶圓代工企業,項目總投資128億元人民幣,為合肥第一個投資超百億元的集成電路項目。
從一個笨重的晶錠,到一片光彩可鑒的薄薄晶圓——集成電路被譽為“工業之母”,從設計到晶圓制造再到封裝,產業鏈上投資難度最大的就是晶圓代工。
新站高新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缺屏少芯”一直是“中國制造”不可回避之“痛”。從2008年京東方6代線落戶合肥開始,再到8.5代線和在建10.5代線,合肥的平板顯示產業的發展打破了世界產業的格局;這次晶合項目的試投產,將突破驅動芯片依賴進口局面。
“這個項目的投產不僅僅對我們平板顯示產業是一個促進,特別是我們集成電路產業,作為一個龍頭帶動性項目來說,它的投產和竣工標志著我們集成電路產業最重要的環節取得突破。”
該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新站高新區的服務,讓企業能夠作為市場的主體,不斷地發展壯大,帶動更多的集成電路和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到我們開發區、到合肥、到安徽來投資,形成更大的產業規模,更好地和世界經濟融合。
今年年底實現每月3000片的產能
記者了解到,晶合項目試投產之后,再經過可靠性測試和產品認證等環節,今年10月,“合肥制造”的晶圓就可以實現量產,到今年年底實現每月3000片的產能。到2018年底,可實現2萬片的月產能。
合肥晶合集成電路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項目針對國產面板驅動設計專業芯片,開發特色工藝,使面板驅動芯片的設計、制造和使用全部在合肥實現。
“它的杠桿效應比較強大。合肥晶合項目的完成,代表著我們在面板驅動芯片方面,能夠把原先國產化由零,在五年內提升到30%。二期項目正緊鑼密鼓地在討論,二廠已經建設完成,到時候確定做什么產品,我們就可以布置無塵室,把產品裝機。”該負責人說道。
據悉,“十二五”時期,我市做出了全力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重大決策,集成電路產業對合肥來說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產業發展取得了重大突破。
全市現有集成電路企業近百家,產值近200億元,在建重點項目總投資超過400億元,在談項目總投資超過1700億元。目前,合肥已初步形成了設計、制造、封裝、測試、材料、設備等完整的全產業鏈,成為全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速度最快、成效最為明顯的城市之一。
相關鏈接
合肥綜保區兩年“井噴式增長”
作為安徽省外向型經濟的重要載體,合肥綜合保稅區自2015年6月29日封關運行至今的兩年時間里,著力打造以新型平板顯示終端產品制造,集成電路產品制造、電子信息元器件出口加工、智能裝備制造等為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加工基地;以進出口貿易為主的國際貿易基地、現代物流基地和商品展示交易中心。
兩年來,園區招商引資、項目建設、業務開展等各項工作進展順利,一大批保稅加工、保稅服務和保稅貿易項目落地建設。今年1-5月,合肥綜合保稅區完成進出口額4.07億美元,較2016年全年的3534萬美元,增長約1051%;實現稅收15004萬元,較2016年全年的7357萬元,增長約104%。
各項指標均呈現出爆發性增長,特色和優勢不斷顯現,逐漸發揮出對外開放平臺的突出引領作用,同時又與地區產業發展充分融合,對合肥市發展平板顯示、集成電路等優勢產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