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人”風潮再起 我國半導體行業人才供需狀況解讀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6/360584.htm前段時間,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CSIP)在京發布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6-2017)》。
白皮書以企業調研為主,企業樣本共計600余家,同時也針對國內100多所高校進行了調研。其中民營企業占50%、國有企業占13%、外資與合資企業占34%;產業鏈方面,調研的企業中芯片設計服務與無晶圓半導體公司等IC設計企業占50%,其中無晶圓半導體企業占據半壁江山,達到58%。
作為我國首部集成電路產業人才專題的白皮書,進一步貫徹落實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準確把握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需求狀況。對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狀況進行了全方位分析總結。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現狀進行了解讀。如下圖所示。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副處長徐珂,對白皮書的內容進行了解讀,他指出,中國IC人才供不應求,人才的供給與產業發展的增速不匹配,單純依托高校培養IC人才,無法滿足產業發展的要求。需要產學研深度融合,培養高質量大批的人才。
調研中發現,相對歐美發達國家,中國集成電路企業擁有10年以上工作年限的人員較少。其中,晶圓制造和代工企業,10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員較多;封裝測試類企業,3年以下工作年限的人才占大多數。其他類別的企業分布則較平均。
與此同時,高校IC人才培養地域分布不均衡,產業分布與高校布局應相輔相成。按照我國IC產業的整體分布和高校IC人才地域分布統計。長三角、京津冀地區有較好的IC人才培養高校。珠三角地區集成電路人才培養的高等院校較少。與產業發展不相稱。
隨著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快速增長,根據《國際集成電路產業推進綱要》,產業規模到2030年將擴大5倍以上,對人才需求將成倍增長。高端集成電路人才的數量和質量,不能滿足當前產業發展的需要。
人才培養計劃
面對IC產業的人才缺口,光靠挖角顯然是不行的,還需建立自己的人才培養體系。
2015年7月,教育部、發改委、科技部等6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支持建設示范性微電子學院的通知》,計劃內的高校共有26所,政府希望通過此舉盡快滿足國家IC產業發展對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

圖:全國示范性微電子學院院校名單
然而往前追溯就會發現,在2003-2009年間的《高等院校建設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訓基地》院校名單和這次示范性微電子學院高校名單基本重合。
目前,在IC產業人才供不應求的大背景下,國家建設的26個微電子學院IC人才輸出數量遠不能滿足即將面臨的人才缺口。
建議加速擴充高校IC產業人才培養基地及微電子學院的數量,尤其是那些具備培養IC專業人才潛力的院校,鼓勵支持這些院校新開相關課程甚至設立專業院系。同時均衡IC產業4大聚落人才培養配額(京津渤海、長三角、中西部、珠三角),重點支持高校資源匱乏地區,如晉江、廈門、深圳等。
今年考生如何選擇電子信息類專業和學校?
為了給2017年全國高考考生和外國來華留學生選擇報考中國大學電子信息類本科專業提供參考指南,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2017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發布了2017中國大學本科專業排行榜和2017中國大學電子信息類本科專業排行榜。
北京大學9個本科專業榮膺中國八星級專業,躋身2017世界一流、中國最頂尖專業行列,雄居校友會2017中國大學本科專業排行榜榜首。清華大學第2,復旦大學第3,上海交通大學第4,中國人民大學第5,武漢大學第6,南京大學第7,浙江大學第8,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9,四川大學第10。
值得關注的是,北京大學物理學、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等38個專業榮膺中國八星級專業。

圖:校友會2017中國大學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專業排行榜
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起源于1989年創建的“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科學研究所高等院校比較研究課題組”,1989年發布中國第1個綜合大學排行榜,已有近40年中國高校自我評估和社會評價的歷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