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制程壓力大 中芯國際憂患多
4月14日,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制造商臺積電公布了截至3月31日的2017財年第一季度財報。財報顯示,臺積電第一季度總營收為2339.1億新臺幣(約人民幣530億元,單位下同),凈利潤達到198.54億元,同比增長高達35.3%,充分顯示了其全球晶圓代工的霸主地位。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4/358458.htm
按制程看,臺積電28nm以下先進制程工藝占據晶圓代工收益的56%,其中16/20nm工藝、28nm工藝占營收的比重為31%、25%。

中芯國際28nm尚待放量
而反觀大陸28nm進展最快的中芯國際,其2016年第四季度28nm營收也只占3.5%。

在全球范圍看,根據統計2016年中芯國際28nm晶圓產能全球占比不足1%,與28納米制程市占率分別為66.7%、16.1%與8.4%的前三大純晶圓代工廠商臺積電、GlobalFoundries、聯電仍保持較大的差距。
智通財經據資料發現,雖然中芯國際的28nm處于快速成長階段,預期2017年底28納米季度營收占比接近10%,但從產品規格來看,多偏向中低階的28納米Ploy/SiON技術,對于高階的28納米HKMG制程的良率一直不順,2017年能否在HKMG制程如期放量成長,乃外界觀察指標之一。
德銀前不久就發布研報表示,稱中芯國際的28納米晶圓不論在回報率、價格及毛利上都遇到挑戰,預期2017至2019年28納米晶圓將經營虧損。同時客戶未來三年主要需求28納米晶圓,但中芯的28納米晶圓生產緩慢,高技術門坎令其生產線缺乏競爭力,產品將持繼降價。
聯電28nm正式授權大陸,搶攻大陸手機芯片市場
日前,聯電獲準授權28納米技術予子公司聯芯集成電路制造(廈門),聯芯28 納米預計第二季導入量產,將搶攻大陸手機芯片市場。根據臺灣規定,投資大陸的技術要比臺灣的落后一代,也就是所謂的“N-1”規則,聯電這次進入大陸,正是因為其14nm正式投入量產。
預計在聯芯進入28nm之后,展訊、聯發科這兩大IC設計大客戶會陸續轉移28nm生產訂單至廈門。同時,因為聯電的良率明顯比中芯國際的穩定,而這個制程是中端手機芯片和高端網絡芯片的必備制程,所以聯芯勢必會搶奪中芯國際的份額。對于中芯來說,需要應對的問題又多了一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