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模擬技術 > 業界動態 > 始于1971 回顧英特爾CPU這一路走來的印記

        始于1971 回顧英特爾CPU這一路走來的印記

        作者: 時間:2017-04-04 來源:預見未來 收藏

          現在人們可以說是人手一臺電腦,它不但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也改變了這個世界,我們在慶幸這個偉大改變的同時,有必要說說這個耳熟能詳公司——公司的發展歷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4/346167.htm

          

        始于1971 回顧英特爾CPU這一路走來的印記

         

          1971年,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微處理器4004。這是第一個用于計算器的4位微處理器,它有2300個晶體管,雖然功能相當有限,運行速度慢,還被當時的IBM巨頭輕視。但是它卻是劃時代的產品,它第一個運用到個人使用的微機中。從此以后,Intel開啟了我們現在熟悉的“發展之路”。

          

        始于1971 回顧英特爾CPU這一路走來的印記

          Intel芯片的原型4004

          1978年,Intel公司首次生產出16位的微處理器,命名為i8086,與之同時還生產出數學協處理器i8087,這兩種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由于這些指令集應用于i8086和i8087,所以我們把這些指令集稱為X86指令集。雖然以后Intel又陸續生產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更先進和更快的新型,但都仍然兼容原來的X86指令,而Intel在后續的命名上沿用了原先的X86序列,后來由于AMD和Cyrix等公司興起,商標注冊出現了問題,已經無法繼續使用與Intel的X86系列相同或相似的命名,只好另外為自己的586、686兼容CPU命名了。

          

        始于1971 回顧英特爾CPU這一路走來的印記

          Intel的X86

          1979年,Intel公司又推出了16位的8088芯片。到1981年時,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 PC機中,從此開創了全新的微機時代。PC(personal computer——個人電腦)的概念開始在全世界范圍內發展起來。

          

        始于1971 回顧英特爾CPU這一路走來的印記

          Intel的8088

          1982年,Intel又推出了劃時代的80286芯片,該芯片比8088有了質的飛躍,雖然它仍舊是16位結構,但是在CPU的內部含有13.4萬個晶體管,時鐘頻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從80286開始,CPU的工作方式也演變出兩種來:實模式和保護模式。

          

        始于1971 回顧英特爾CPU這一路走來的印記

          Intel的80286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芯片,它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種32位微處理器,隨后又陸續推出了一些其它類型的80386SX、80386SL、80386DL、80386SX 等。

          

        始于1971 回顧英特爾CPU這一路走來的印記

          Intel80386SX

          1989年,Intel推出80486芯片,它集成了120萬個晶體管。其時鐘頻率從25MHz逐步提高到33MHz、50MHz。80486首次采用了RISC(精簡指令集)技術,可以在一個時鐘周期內執行一條指令。它還采用了突發總線方式,大大提高了與內存的數據交換速度,它性能比80386DX提高了4倍。后來也生產出80486DX、80486SX、80486SL等類型。

          

        始于1971 回顧英特爾CPU這一路走來的印記

          Intel486SX

          我們所說的286、386、486電腦就是用的這些芯片,通過芯技術不斷改進和微機市場的發展,Intel從此奠定了他的巨頭地位。

          當286、386、486等產品深入人心后,人們開始期待586的發售時,Intel卻不再以80x86系列命名。1992年,在紐約第十屆PC用戶大會上,葛洛夫正式宣布Intel第五代處理器被命名Pentium,而不是586,這一宣布出乎許多人預料。

          其實,Intel公司對此次更名“蓄謀已久”。因為在此之前,AMD與Cyrix公司看Intel公司的產品大受歡迎,他們生產的處理器也便以這些數字命名,對此Intel雖大為不滿卻又無可奈何,因為當時法律規定,數字不能用作商標名稱,無法注冊。也就是說沒有商標權,大家都可以使用。作為“偏執狂”的葛洛夫曾說“如果要命名586,就請從我身上跨過去”可見當時Intel管理層對重新制定品牌戰略的決心。

          經過廣泛的命名收集活動,大家集思廣益,最終投票決定使用Pentium作為新產品名稱,寓意處理器的強大處理能力和高速性能。這就是我們熟知的奔騰。

          剛開始發布了一款Pentimu Pro,雖性能有所改進,但仍未和市場其他產品拉開,在加上價格十分昂貴,最后匆匆停產,可以說是一個失敗產品。

          

        始于1971 回顧英特爾CPU這一路走來的印記

          Pentimu Pro

          1996年底Intel推出了奔騰的改進版本:奔騰 MMX。MMX技術是Intel最新發明的一項多媒體增強指令集技術,即“多媒體擴展指令集”。是Intel公司為增強奔騰CPU在音像、圖形和通信應用方面而采取的新技術,其處理多媒體的能力上提高了60%左右。MMX技術不但是一個創新,而且還開創了CPU開發的新紀元,后來的SSE,3D NOW!等指令集也是從MMX發展演變過來的。

          

        始于1971 回顧英特爾CPU這一路走來的印記

          奔騰 MMX

          1997年五月,Intel推出了奔騰 Ⅱ。第一代奔騰 Ⅱ核心稱為Klamath。作為奔騰Ⅱ的第一代芯片,它運行在66MHz總線上,主頻分233、266、300、333Mhz四種,接著又推出100Mhz總線的奔騰 Ⅱ,頻率有300、350、400、450Mhz。 為了擊跨競爭對手,奔騰Ⅱ首次采用了最新的solt1接口標準,它不再用陶瓷封裝,而是采用了一塊帶金屬外殼的印刷電路板,該印刷電路板不但集成了處理器部件,而且還包括32KB的一級緩存。奔騰ⅡCPU 是以203平方毫米的工藝制造出來的。處理器被固定到一個很小的印刷電路板(PCB)上,對雙向的SMP有很好的支持。除了用于普通用途的奔騰Ⅱ之外,Intel還推出了用于服務器和高端工作站的Xeon系列處理器。

          

        始于1971 回顧英特爾CPU這一路走來的印記

          奔騰 Ⅱ

          

        始于1971 回顧英特爾CPU這一路走來的印記

          奔騰ⅡXeon

          奔騰 Ⅱ的推出進一步確立了Intel在芯片市場上的霸主地位,從此Intel芯片開始了它高速發展之路。

          Intel為了重新搶奪低端市場,1998年推出了一款性價比很高的CPU——Celeron,即我們所知的賽揚處理器。最初的Celeron采用0.35微米工藝制造,接著又出現了0.25微米制造工藝的 Celeron333。

          

        始于1971 回顧英特爾CPU這一路走來的印記

          Celeron

          在99年初,Intel發布了奔騰III,第一批奔騰III以Katmai為內核,它仍采用 0.25微米工藝,100Mhz的外頻,Slot1的架構,512KB的二級緩存,故其性能提高的幅度并不大。第二批奔騰III以Coppermine為內核,它采用了0.18微米的工藝,Celeron的超頻性能又得到了一次飛躍,超頻幅度可以達到100%。

          

        始于1971 回顧英特爾CPU這一路走來的印記

          奔騰III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關鍵詞: 英特爾 CPU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安县| 连平县| 德惠市| 资中县| 安化县| 辽阳市| 吴忠市| 澎湖县| 新郑市| 思南县| 奇台县| 崇义县| 德保县| 筠连县| 荔浦县| 安陆市| 天长市| 永春县| 桦甸市| 曲阳县| 伊宁市| 万山特区| 浦县| 突泉县| 台中县| 乐业县| 运城市| 贵州省| 宜兴市| 红原县| 准格尔旗| 布拖县| 敦化市| 巴南区| 教育| 东平县| 阳春市| 丹巴县| 永福县| 平果县| 新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