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產業變革:后來者的機會之窗
中國當下的產業轉型,類似日本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情景。彼時日本產業結構從重化工業向半導體、汽車等資金、技術密集型行業傾斜,這導致制造業占GDP比例降低,但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卻持續增長。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9/296575.htm2008年,中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率先推動產業轉型,轉移和限制勞動密集型企業,推動產業向先進制造業、戰略新興產業等轉型。到2012年,產業轉型風潮波及浙江等地。2015年,國務院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成為國策。
反映到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是一般工業市場需求的快速增長。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市場銷售工業機器人約3.7萬臺,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2015年,中國銷售工業機器人約6.6萬臺,占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比例超過四分之一。
從應用行業看,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正在快速從汽車行業向一般工業拓展。2015年,汽車行業占工業機器人市場的比例已經降到了36.8%,工業機器人應用拓展到更多行業。從應用領域看,2015年銷售比例最高的是搬運及上下料機器人,占總銷量的43.8%,這類機器人可廣泛運用于各門類的一般工業。
中國工業機器人仍有巨大增長空間。業內常用機器人密度來衡量一國制造業自動化水平,根據工信部的數據,2015年,中國制造業每萬名工人使用工業機器人數量為36臺,而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為66臺,發達國家平均水平超過200臺。日本、韓國、德國的機器人密度均在中國10倍以上。
2013年12月,工信部制定《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首次提出到2020年“機器人密度(每萬名員工使用機器人臺數)達到100以上”的目標。
2016年4月,工信部副部長懷進鵬在第四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上表示,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年銷量將達到15萬臺,中國機器人產業產值將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到2025年工業機器人年銷產量將達到26萬臺。
汽車業希望不大
中國汽車市場由外資汽車巨頭主導,它們與歐日的機器人四大家族緊密合作,中國公司機會不大
工業機器人最初是為了滿足汽車制造工藝要求而被設計出來的。德國庫卡、瑞士ABB、日本安川電機和發那科是世界最大的四家工業機器人公司(下稱“四大家族”),它們也是最早進入汽車行業的工業機器人公司。日本的安川、發那科與日本的汽車工業密不可分,德國的庫卡、瑞士的ABB則與歐洲的汽車工業緊密相連。在日本、德國,其汽車行業的機器人密度是該國平均水平的5倍左右。
而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盡管在1961年就引入了機器人產品,但到了機器人技術逐漸發展成熟的上世紀90年代,全球汽車制造業中心已經從美國轉移到日本、德國,有受訪的國內機器人公司認為,這是美國沒有誕生機器人巨頭公司的原因。
改革開放后,中國汽車工業采用“用市場換技術”,引進外資品牌,建立合資工廠,四大家族隨之進入并統治了中國汽車制造業。
汽車制造業是工業機器人應用的第一市場,具體到中國,國產工業機器人增速加快,但在汽車行業進展緩慢。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國產機器人市場份額上升至32.5%。但在汽車制造業,國產工業機器人占比僅為12.3%。
中國工業機器人起步并不晚。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央政府即出資支持工業機器人研發。1997年還在一汽大眾運行了第一條國產的沖壓自動化線。可惜的是,這些項目停留在科研層面,并沒有商業化。
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歷程,對工業機器人的使用偏好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改革開放后,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戰略改變,變自主研發為“用市場換技術”,隨后引進系列外資品牌,在國內設立合資工廠。
《財經》記者了解到,合資工廠從國外引進成套汽車生產線,連同引進了生產線上的工業機器人。外資汽車廠商在發展過程中,已經與四大家族結成緊密合作關系,國內工業機器人公司難以介入。比如發那科是通用汽車全球指定的唯一工業機器人供應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