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退坡大勢所趨 新能源汽車何去何從
碳配額管理辦法能否解決資金問題?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8/296134.htm也注意到近期備受推崇的碳配額管理辦法,即推動企業發展節油減排的低碳汽車,將減少用電、減輕二氧化碳排放和積分掛鉤,鼓勵企業生產能效高且排放少的汽車。這似乎讓企業看到了新的出路。
但大家也應該注意到,有著部分補貼,同時具備“加州模式”的特斯拉, 8月4日公布了自己的2016年Q2財報,報告顯示,特斯拉汽車第二季度營收為12.70億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9.55億美元;凈虧損為2.93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凈虧損1.84億美元相比有所擴大,這也是特斯拉連續13個季度虧損。
至少在目前,特斯拉之于電動汽車猶如蘋果之于手機,在新能源汽車補貼不到位的情況下,特斯拉尚且虧損,別的企業呢?
特斯拉為什么會虧損呢?電動汽車能夠量產要靠研發才能實現,研發需要足夠的現金支撐,而只有量產才能夠帶來足夠的現金流。為實現量產,以及相關技術研發的持續投入,特斯拉現持資金銳減。同時,特斯拉將大量的資金用于建設幾年后才能投入使用的各種工廠車間。不過,由于特斯拉的“金字招牌”,投資者看重其未來發展,不缺乏投資者,特斯拉得以在持續虧損的情況下繼續前行。但自主品牌以目前的品牌形象是否也能夠吸引足夠多的投資者呢?
挑戰重重或半途而廢?
縱觀世界電動汽車發展,當下,電動汽車行業面臨虧損嚴重的巨大挑戰,在美國,隨著油價的下跌,消費者越來越多地傾向于購買運動型多功能汽車(SUV)和皮卡。以特斯拉為例,已連續虧損13個季度。此外,通用和日產等著名汽車制造商生產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和電動車也虧損嚴重。中國的電動汽車企業倒是獲得了盈利,但這盈利多少是因為補貼支撐,想來諸位看官心中也自有定論。
“有些企業一門心思追逐增長,把企業的有效資源全部聚集到產能擴張上,放松或忽略了創新和研發,如果某些重要核心技術沒有進一步突破,電動汽車也就始終存在半途而廢的可能。企業必須審慎預估政策退坡后與燃油車抗衡的情景,理性地配置研發和產能擴建投入。”陳清泰表示。
電動汽車在短期內難以達到收支平衡,自主品牌企業對開發電動汽車應該有虧損的準備和意識,伴隨著政策的調整,電動汽車的發展必然會受到沖擊。企業應該利用好退坡周期,潛心打造核心競爭力,抱著補貼堅持一百多年不動搖的僥幸心理不怎么現實。優勝劣汰作用將被強化,在大浪淘沙中,真正能站住腳的,將是那些具有創新能力、掌握核心技術、具有品牌效應的企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