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新解讀:制造業轉型靠什么?
“中國制造2025”核心驅動:創新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8/295537.htm“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而“中國創造”的具體體現就是技術創新,它是制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從目前發展現狀看,中國普遍存在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占比不足1%,而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普遍在2%以上;技術對外依存度高達50%以上,95%的高檔數控系統、80%的芯片、幾乎全部高檔液壓件、密封件和發動機都依靠進口;科研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40%的水平。
“中國制造2025”核心主線:兩化融合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影響正在從價值傳遞環節向價值創造環節滲透,并正在深度改造傳統制造產業。一方面,信息網絡技術使不同環節的企業間實現信息共享,能夠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發現和動態調整合作對象,整合企業間的優勢資源,在研發、制造、物流等各產業鏈環節實現全球分散化生產。另一方面,將互聯網思維擴展到工業生產和服務領域,催生了眾包設計、個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將促進生產者與消費者實時互動,使得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再大量趨同而是更具個性化。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融合,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也是“中國制造2025”規劃中的主線。


“中國制造2025”趨勢分析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入融合,制造業生產方式、企業組織、產品模式等都將發生巨大變化。
生產方式趨向智能化、網絡化:智能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生產過程將由新型傳感器、智能控制系統、機器人、自動化成套生產線組成,“無人工廠”數量將不斷增加;二是工業信息系統通過互聯網實現互聯互通和綜合集成,促進機器運行、車間配送、企業生產、市場需求之間的實時信息交互,原材料供應、零部件生產、產品集成組裝等全生產過程變得更加精準協同;三是工業云平臺、工業大數據等智能分析工具將幫助企業實現更好的決策。網絡化,企業將更多地通過網絡將產品價值鏈分解到不同國家的配套協作企業,產品生產過程由全球范圍內多個企業高效、快捷合作完成。
企業組織走向扁平化、虛擬化:扁平化,供應鏈集成創新、網絡營銷等新型業態使得每個企業都演化成信息物理系統的一個端點,不同企業的原材料供應、機器運行、產品生產、渠道銷售都由網絡化系統統一調度和分派,產業鏈上下游協作日益實時化。虛擬化,協同制造成為重要的生產組織方式,只有運營總部而沒有生產車間的虛擬企業開始出現。
產品模式轉向定制化、服務化:定制化,企業可以根據客戶需求及時調整生產工序和工藝,靈活地生產出各種產品。用戶下單后,訂單送達互聯工廠,工廠即開始向模塊商下單定制所需模塊,通過模塊化的拼裝,可以實現用戶對不同功能的側重,并且在最大限度縮短產品制造所耗時間。服務化,企業將從以傳統的產品制造為核心,轉向提供具有豐富內涵的產品和服務,直至為顧客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