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之爭:“薩德”與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
“薩德”事件可能是中韓國運的分水嶺,一個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國家,一個自甘墮落,為虎作倀的國家,他們的命運在某一個歷史的節點上分離,走向不同的方向。在新能源汽車時代,如果因為韓國政府一意孤行的政治行為,韓國企業將徹底失去中國這個市場,那么對于韓國的汽車工業而言,將是難以承受的致命打擊。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8/295536.htm1.中國汽車工業--輝煌與失落
2009年至2015年,中國連續7年蟬聯全球汽車產銷量第一的位置,全球各大汽車廠商都把中國汽車市場作為其最大的或最為重要的市場來對待。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5-2014年,我國汽車保有量年均增幅高達15.61%。2015年,我國汽車總保有量達到1.72億輛,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

汽車產業對我們有多重要?經過多年的發展,汽車產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統計數據表明,2014年,我國汽車工業及關聯產業就業人數超過4000萬人,占全國城鎮勞動人口比重約為10%,汽車消費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高達12.9%,整車及零部件工業總產值占GDP比重達到9.4%。從稅收、就業、經濟增長、促進消費等方面來說,汽車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么一個關系到國家經濟命脈的支柱產業,卻長期被國外汽車企業所把持,造成了中國汽車工業大而不強的局面,產品價格居高不下,缺乏核心競爭力,滿街跑的汽車大多是國外品牌。2015年,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873.76萬輛,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1.3%,剩下的58.7%都是外國品牌或者掛著合資名義的外國品牌。
連續三十多年向國外汽車品牌無條件開放汽車市場,開放汽車產業投資機會,寄希望于“用市場換技術”,其結果是我們的汽車市場已經成功的被國外品牌所占領,并培養了一批躺著賺錢的合資企業,但是我們日思夜想的“核心技術”并沒有換來,中國的汽車工業陷入一種非常尷尬的境地,空有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的名頭,自己本土的汽車品牌卻難以切分到最大的蛋糕,甚至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成為外國車企的輸血機,以我們的社會財富,幫助陷入危機的外國車企度過難關。
技術是買不來的,只有你自己強大了,對手才會與你對等合作,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史證明,核心技術必須靠自己去攻克,而不是靠別人轉讓。
2.新能源汽車--走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
從能源安全、環境保護、技術進步、產業升級等多個角度考慮,全球各國政府都把新能源汽車作為重點發展方向,加以扶持和推廣。我國政府在《“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明確將新能源汽車作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要求加快高性能動力電池、電機等關鍵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術研發及推廣應用,形成產業化體系,加速汽車工業的轉型升級。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是我國減少石油消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推動汽車產業轉型,確保國家能源戰略安全的重要舉措之一。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提出要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對其發展高度關注,以國務院《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為代表,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陸續出臺了數百項扶持和培育政策,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