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新解讀:制造業轉型靠什么?
在經歷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實體經濟的重要性被重新認知,美國、德國、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相繼提出“再工業化”戰略。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謀劃和布局。中國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著力推進制造強國建設。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8/295537.htm中國于2015年5月出臺“中國制造2025”,大力推進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創新是“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驅動,未來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入融合,制造業生產方式、企業組織、產品模式等都將發生巨大變化。
中國制造業企業同時面臨著內部挑戰和外部環境變化的雙重壓力。從企業內部看,生產成本上升、研發投入不足、生產組織方式較為傳統都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具體問題。
從外部環境看,消費者具有更大的主導權,大數據、云計算、移動、社交化、3D打印、機器人等技術發展將顛覆舊有的制造模式,跨界融合、制造業服務化的趨勢也日益顯著。
中國制造業正處于變革與轉型的十字路口。制造業企業必須高瞻遠矚,主動求變,積極順應“中國制造2025”戰略方向,適應市場環境的具體要求,充分把握新工業時代下信息資源帶來的機遇,構建以數據洞察為驅動的新價值網絡。
參與者、產品、生產是價值創造過程中的三個要素。在新價值網絡中,它們均被賦予了“智慧的”的新內涵,并通過協同互聯,形成集制造和服務為一體的全球化價值網絡。本文作者針對每個角色的戰略重點,以及它們之間的協同互聯關系,甄別出企業需要具備的相關核心能力,并運用國內外案例對其進行深入解讀。同時,作者還提出了新價值網絡參考實施路徑,幫助企業根據自身已經具備的能力和戰略目標,確定發展和轉型的路徑。

“中國制造2025”戰略解讀
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速逐漸放緩,步入中高速增長新常態。從2010年至2014年,中國工業增加值的增速分別為12.6%、10.8%、7.9%、7.6%、7.0%。(如圖2)由于國內資源、環境、成本等多種要素的約束日益趨緊,傳統擴張式發展道路越走越窄,只關注產量規模,忽視質量品牌、缺乏技術創新的生產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產品的需求。

中國制造業規模位列世界第一,門類齊全、體系完整,在支撐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中國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制造業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制造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弱,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以企業為主體的制造業創新體系不完善;產品檔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問題較為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高端裝備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信息化水平不高,與工業化融合深度不夠;產業國際化程度不高,企業全球化經營能力不足。
在制造業重新成為全球經濟競爭制高點,中國經濟逐漸步入中高速增長新常態,中國制造業亟待突破大而不強舊格局的背景下,“中國制造2025”戰略應運而生。
“中國制造2025”主要內容
“中國制造2025”以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為主題,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對重大技術裝備需求為目標,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綜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層次人才體系,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