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墮落史”:如何一步步變成雷軍最討厭的樣子
小米曾號稱不做廣告,只在新媒體渠道進行營銷推廣,認為用戶的口碑傳播就是最好的廣告。而現實情況是,由于其鼓吹的性價比模式已經不再具備優勢,僅僅依靠線上新媒體推廣,難以到達三四線城市的目標用戶,于是小米開始做樓宇廣告,聘請代言人,甚至未來會考慮電視廣告。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8/295358.htm模式變化的同時,隨著小米逐步變成一家估值高達450億美元、員工人數突破8000人的超級獨角獸時,小米內部員工心態開始出現分化,流程變得復雜,正在變成一家大公司。
雷軍此前對外聲稱公司內部“不開會”,但實際上小米每個部門幾乎都有每周例會和其他大會小會,和所有大公司并無區別。
雷軍在今年初的小米年會上說,小米手機2016年沒有銷量目標,只要開心就好,但這并不代表所有部門和員工都沒有KPI。
小米MIUI前員工張辰溪向本站講述,小米有些部門仍然有KPI,不過KPI無關手機銷量,而是以盈利多少作為指標,比如他當時所在的MIUI部門,單就“MIUI論壇”這一App的每月盈利就要求不低于50萬元人民幣。
最近一年小米高層重視營收的變化很明顯。“以前MIUI很少內置來自外部的廣告,而是專門做優化,哪里體驗不好修改哪里,一個功能哪怕沒有壞處,只要對用戶沒有好處,小米就不會上線。”張辰溪說,現在的產品理念是,在考慮用戶體驗的同時,更加看重一個功能賺不賺錢。
如果用人的一生來對比,小米正在遭遇中年危機:不再輕快、不再高歌猛進,變得成熟穩重、循規蹈矩。最終,小米會逐漸變成一家傳統的手機公司嗎?
從“不要工廠”到雷老板“親自管工廠”
實際上,就在召開紅米手機1.1億臺銷量慶功會的四天前,雷軍還在小米手機部召開了誓師大會,宣布小米手機進行二次創業。
在這次大會上,雷軍重點強調了自己從5月18日開始,已經接替小米聯合創始人、供應鏈負責人周光平,直接管理手機產品研發和供應鏈,有信心讓手機及時供貨。
在4年多的瘋狂成長中,供應鏈的問題就像一顆腫瘤在小米體內不斷擴散,直到這一次雷軍親自上陣,外界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以極具性價比的單品收獲海量銷量,這是小米手機成功的最核心因素,迄今銷量突破1.1億臺的紅米系列便是最好的佐證。
但是,一位手機廠商供應鏈人士王強告訴本站,單品對于手機廠商的供應鏈管理要求并不高,只要控制好核心部件和成本,做好單品爆款并不是難事,難的是應對多款產品同時生產的供應鏈管控壓力。
一般來講,智能手機由上百顆物料組成,這意味著至少有上百家供應商。初期,小米同時只生產和銷售一款手機,加上對物料的要求還處于摸索階段,所以供應商并不多,管理起來也相對簡單。
“小米一炮走紅后,出貨量急劇攀升,供應鏈掌控力的問題開始暴露出來。因為沒有備用供應商,一旦主供應商出了問題,就會導致產品跳票、斷貨等問題。”王強對記者說。
當時,2013年小米手機3的“換芯門”事件,就是為了應付緊迫的交貨需求,小米以低端的高通8274芯片替代了之前宣傳的高通8974芯片,導致消費者不滿。
小米初期的產品都以高通芯片為主,核心部件都壓在一個供應商之上,對生產節奏的把持自然能力較弱,缺乏議價能力。“在核心環節上,如芯片、屏幕、存儲、生產等方面,手機廠商需要建立至少3個供應商,以備不時之需。”王強說。
后來,2013年年底雷軍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親自與英華達、MTK等供應商進行談判,在芯片上引入了高通的競爭對手MTK,以及后期的英偉達;在生產上為了保證供貨,如紅米需求大增時,在代工廠聞泰獨家代工的基礎上,增加了富士康與英華達生產。
但隨著小米產品款數和類型的不斷增加、銷量的增長以及向海外市場的拓展,小米的供應商體系愈發龐大,最多的時候有超過100家。對于成長的小米而言,如何把控這個“巨無霸”供應鏈是一個巨大挑戰。
由于對供應鏈缺乏有效的管理,小米的產品總是出現拖延上市、斷貨、跳票等問題。如小米1s青春版原定于2012年的光棍節搶購,最后拖到12月才開售;小米Note頂配版被小米總裁林斌以“追求極致體驗”為理由跳票。
到今年這個問題愈發嚴重。最新的小米5的發布從2015年下半年直接拖到今年年初,拖延竟達半年多(按照過去小米3與小米4的發布間隔為一年,小米5應該在去年第三季度發布),外界認為是與高通820芯片推遲發布有關,而小米5尊享版拖了更久才上市;要與小米MAX、MIUI 8一同發布的小米手環2,也因為量產原因,推遲了一個月才發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