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生態VS樂視生態:誰能圈住未來
化反時期的爭奪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5/291809.htm2013年,無論雷軍還是賈躍亭各自的生態架構都開始有了清晰的路徑。
只不過在機頂盒、智能電視進行交集后又迅速分道揚鑣。
當年12月,小米在路由器的之外又推出移動電源,隨后又推出了可用于手機解鎖和計算運動量的小米手環,智能電飯煲、體重秤、平衡車也眼花繚亂的上市。不過這些延展的產品體量似乎不大,手機環年銷量1000萬只,價格是69元,接近成本,空氣凈化器、電飯煲、體重秤整體處于市場的邊緣。
雷軍這種做法,應該是一種關聯電子產品的橫向布局,某種程度可以理解為是充實電商平臺的一種產品疊加,小米大致走了一條類似與東芝、松下,韓國的三星的大帝國硬件產品橫向布局生態。布局無好壞,雖然這中生態對外界來講是封閉的,也是不循環的,但小米得到了資本的認可,估值從400億上升到850億美元,小米成功進行了5輪融資。
這個時期的賈躍亭在走上了另一條路子,樂視先是推出了電商平臺,賣電視、賣盒子、賣葡萄酒,樂視瀏覽器、樂視搜索引擎也在智能電視的大旗下出現在電視界面上。2015年,樂視還加進了體育關聯產業化、互聯網化。超級汽車的生態概念。
萬變不離其宗,樂視依賴的核心還是內容經營:2011年3月成立樂死視影視公司,建立起了一個覆蓋136座城市,1200家電影院的地面系統,投資發行影視劇,收購多數衛視版權,樂視試圖通過由版權購買向制作和大劇營銷過渡的辦法,促使樂視生態結構由硬件向軟件生態回流。
這個時候,樂視的生態進一步立體起來:平臺(電商平臺)+內容(內容制作、內容運營)+終端(超級大電視、樂視盒子、LETV UI)+應用(視頻搜索、瀏覽器、LETV store)生態系統。
但這個生態卻不玄妙,也不神奇,2014年,樂視的整體生態系統營業額60億左右。但其中的50億是依賴150萬臺電視銷售收入,也就是講,起在視頻傳播的廣告收入以及會員發行還是版權分銷,所占的業務比并不大,也就是講,樂視的內容運作收益微乎其微。歸屬硬件的智能電視,是樂視的核心要素。
這時,賈躍亭已經意識到小米的真正邏輯生態,但小米已經進行新的產品串聯:2015年,小米在手機基礎上推出了小米指紋識別,然后又推出了小米錢包,甚至還拿到了第三方支付資質,小米已經進入了整個金融服務生態系統布局。
當然這個布局是以金融為切入口,除小米手機之外,智能電視、小米手環、小米體系內的各種硬件似乎都被賦予了支付功能,并且快速在手機基礎上推出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銀行卡等金融衍生服務。甚至與支付寶、微信支付形成競爭局勢。小米又從硬件的擴展反向回歸到軟件的服務。雷軍的生態布局進入了一個全面化反的時期。小米的生態圖景這時才真正清晰起來,軟件化反硬件,硬件化反金融,金融化反硬件、軟件,客廳、手機、用戶、金融全面打通。
賈躍亭這時已經意識到小米手機的真正威力。2015年4月,樂視瞄準了雷軍,連開三槍:樂1、樂1Pro,樂Max三款智能手機直奔小米而來,并且價格比小米的旗艦手機——Note64G低300元,這次是一次毫不回避的對抗。
賈躍亭絕不只是看到手機市場龐大,2015年2月賈躍亭在北京五棵松體育館,明確了“生態化反”這個詞,提出樂視整個生態系統的互動化反,與小米并不張揚軟硬互通布局相比,樂視除了玄而又玄的概念,整個樂視生態圈,并不能讓人發現其內在的互動聯系,各個端口之間更難看到化學反應。事實上,賈躍亭在推出手機時,同時推出的是樂視的操作界面(EUI),賈躍亭試圖通過EUI系統,整合打通整個生態圈中的各個環節,實現手機、TV端、汽車、互聯網、應用商店的互聯互通、無縫連接。
這個時間樂視的整個生態應發展到以內容、互聯網云、體育、汽車,家居客廳為主的五大獨立生態,膽缺少一個主線貫穿,手機擔當了貫穿的重任。
點評:2014年前,無論樂視還是小米在生態圈中主要的營收來源還是手機或者智能電視。硬件依然是起獲利的和營收的最大金礦。生態圈的概念也被不斷的在各種場合拎出來,但這種布局,對于多數人來講并不容易看清晰,但是憑借這些概念,2015年,樂視在突然資本市場卻獲益豐厚,2011年1月,樂視網市值只有48億元,2015年已經沖至631億元。無論是樂視成長路徑、策略、邏輯局外看的多么不清晰,但是投資者卻看到業績良好成長的希望。2011年還只有11只基金持有樂視,2015年則增加到301支。
小米的生態圈似乎只是基于米柚系統的對硬件的簡單串聯,但又不是如此,小米雖然沒有提出化反,但是他的軟件和硬件之間的通路已經打通,并且可在內部生態之外與外部的金融實現相互的激發。但雷軍又是一個能夠將一個單點做細做透的怪才,小米卻不斷推出,小米NOTE、小米4,紅米Note、紅米2/2A、小米5;單點的成功掩蓋了凈化器和其他硬件的不足,2014年小米被估值450億美元。此時,在軟硬件之外,雷軍的、資本生態也開始發力,大量投資硬件創業公司,2013年年底,小米推投資了55家公司,有7家公司的年收入過億元,2家公司的年收入突破10億。2016年2月,又拿下捷付睿通,進入互聯金融業務。陳東升、劉永好、虞鋒、任正非、傅盛等企業界最知名的大佬幾乎全部云集在雷軍的資本團隊。資本生態的發展早于樂視,小米是某種程度上是藏在大樹叢林之中的生態圈。直到2016年1月,賈躍亭宣布進入財險業務,才正式有了資本生態的雛形,顯然賈躍亭在這點上落后雷軍至少五年。
誰能圈住未來?
2016年,“我原想一輩子做程序員”的雷軍和賈躍亭一樣構建起了小米的生態圈:米柚智能系統軟件、手機、小米盒子、小米電視、插線板、凈化器、電源線。與樂視復雜的生態圈相比,似乎單薄,相互之間關聯性激發不大,不過這不是真正的小米生態圈。小米的生態化反似乎不在于表面的軟件+硬件,2015年,雷軍邀請新希望、紅旗連鎖注冊資本30億元人民幣,發起籌設民營銀行。這似乎超出圈子之外。但是再看下面的事實,2013年,雷軍就成立了小米成立支付子公司,2014年與北京銀行合作進行移動支付結算業務、理財和保險等標準化產品的銷售、貨幣基金的銷售平臺以及標準化、個貸產品在手機、互聯網終端申請等。隨后又投資P2P平臺積木盒子進入網貸業務領域,到尚未提到的小米手環免密支付、小米錢包和小米眾籌平臺上線……
但小米真正的生態遠不止是這些,小米之外,還有一張錯綜復雜的關系網——但這個網絡是私密的,半公開的,這個生態圈生態群體,圍繞著小米或者其他項目投資融資,這其中有小米早期投資人、雷軍順為基金投資過的公司、甚至清華大學、美的、新東方這些最叱咤的風云機構,這個復雜交錯的生態網絡,相互化反,促進者小米生態的不斷裂變。
不久前,賈躍亭對自己的樂視布局表達了新的野心,他在深圳當著馬化騰、李彥宏、楊元慶這些商界大神們的面,毫不掩飾的宣布他的下一個動作——生產樂視智能汽車,向開放式的生態轉變。2015年,樂視閉環生態圈的年銷售額130億。野心很大,但就目前從整體銷售額上與小米的780億比,賈躍亭的風刮的是否足夠大?
如果拋開上述這些單看雷軍的軟件+硬件(盒子+電視+手機、手機環等等)雷軍似乎是容易被超越,而且除了手機之外,小米生態圈中的所有產品,都不具備良性生態特點。2015年,小米電視銷售量100萬臺,比樂視TV銷售少了200萬臺。小米手環、小米盒子都在幾千萬之內,銷量挺大,但都是保本買賣。
但是再結合小米在金融口上的布局,就會發現,小米的生態圈并不是想象的那樣含糊。而且與樂視相比,更有深度,看似平淡無奇的小米橫向拓展并非是表面的類似三星的硬件布局。外表抱著一層硬件的殼,其實隱藏著小米的資本和資金的為中心核。與樂視的內容為線的生態系統不同,小米是以智能硬件為主的生態布局。
而樂視的生態圈,似乎總能走概念的在前端,但也總是給人云山霧罩的感覺。2014年,以內容名為核心的樂視購買版權費用,10.37億元,但優土整體投入18億。小米在版權上也不含糊,2014年就以資本的形式,投資61億元與愛奇藝、搜狐視頻、芒果TV、優酷等視頻網站合作打造電影庫。同時購買合并后的優酷和土豆的股票,借助樂視對手的正版視頻資源,迅速完成內容從零到海量的華麗轉身,達到不戰屈人之兵的效果。這從反面證明,樂視的做強內容生態帶動閉環內的其他生態邏輯是有非常薄弱的一面,道理只有一個,有錢能使鬼推磨,小米800億的銷售額,買內容是很輕松的事情。這個邏輯看,在小米生態圈中把手機做到極致是對的。
2015年賈躍亭實施大劇營銷策略,投資2000萬元購買《甄嬛傳》版權,隨后,有投拍大劇《羋月傳》,在內容制作和營銷上樂視似乎是正確的,再往前看,2011年成立樂視影視,隨后簽約NBA,收買英超版權,拿下歐洲五大聯賽全部賽事版權不計成本囊括了全球頂級賽事資源來看。2014年營收68億元,硬件銷售27.4億,但版權分銷、會員付費、廣告收入均大幅增加。但是2015年,樂視的收入130億元,樂視終端業務收入占去60多億,接近總額46.7%。而版權分銷、廣告付費業務下行了1~6個百分點。樂視的內容投入和層次很難與中影、光線傳媒、新畫面這樣的超級影視大佬的一個毫毛。
因此內容上的絕對優勢并沒有做起來,也沒有能夠化反平臺端口的類似與“奔跑吧兄弟”這樣的超級人氣版權欄目。因此,樂視的化反并未在短期內達到想象中的那般神奇。樂視原本想依靠這些過硬的內容反過來制造消費樂視硬件的理由,從而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但這些尚不足成為超越小米的理由。2015年2月,賈躍亭繼續在生態圈里的平臺建設上發力,打造出生態云服務平臺,免費供企業或個人上傳下載視頻,依舊在內容上打轉。
2016年,賈躍亭提出向智能汽車的延伸,農業生態園、葡萄酒、影視投資、按照賈躍亭的設想,未來的整個樂視的生活圈的雛形應該是:用戶在家里用樂視TV看著樂視影業投資拍攝的電視劇、電影,酒杯中倒著樂視旗下網酒網的紅酒,餐桌上放著樂視農業的美食…這些是一種理想的生態,但是商業生態不完全同于自然界的生態。目前還看不出真正用意,賈躍亭畫得是一個大餅和無數的小餅,但足夠多的餅需要足夠細致,如果每個系統能夠往極致處去做,像小米手機一樣無限延伸,樂視也許是能夠進入一個理想的化反生態,但是每個環節是不是能都協調好,對賈躍亭是個考驗。
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循環,相互激發,目前來看,樂視的攤子鋪得越來越大,有些產業布局可以說是為了鞏固樂視的內容和與之相關的終端服務。生態系統是開放系統,為了維系自身的穩定,生態系統需要不斷輸入能量,否則就有崩潰的危險。
雷軍的名言,站在風口的豬也能飛上天,是對手機成功的一種謙遜態度,但是小米硬件之外,能否再依托互聯金融,激活整個硬件生態圈,還需要能夠再次站在風口上。樂視,平臺和內容都不是它的圈子轉動起來的真正動力,手機、電視、汽車硬件組成的單點和未來的體育生態,也許能夠讓樂視這個生態圈滾動的更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