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不排斥IPO 三個小米卻是三個命門?
優術:降維攻擊和“黃牛理論”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3/287870.htm“降維”源自科幻小說《三體》,高維文明較低維文明是具有優勢的。2013年中以前,手機廠商幾乎沒有看懂小米的,因為它們都是站在一維的硬件產業鏈視角來看,小米有些優勢但并不是非常明顯。當時一些手機廠商也走電商渠道,但缺少小米的味道。
當時小米是二維的,橫向硬件產業鏈和縱向移動互聯網價值鏈,構成“平面”。在硬件產業鏈上,由于有移動互聯網價值鏈做后盾,小米可以談硬件不賺錢,可以按照成本定價,這對于以硬件利潤為生存基礎的廠商來說,沖擊還是比價大的。
2013年下半年開始,陸續有手機廠商的互聯網品牌推出,如榮耀、大神、努比亞等,也做自己的ROM,也做社會化營銷,同是二維,小米還有優勢嗎?
在這個時間點上,小米開始向三維發展,打造生態系統,即三層生態圈和垂直價值鏈構成的競爭體系,形成新的優勢。
所謂“黃牛理論”,是黃牛在線上搶到低價的小米產品后,在線下以高價賣出。如果將這個模式常態化,讓代理商來做“黃牛”,就出現了線上線下差異化定價的銷售模式。
這是一套特殊的定價+營銷+渠道結合的方案:產品接近成本定價,線上渠道大力宣傳同時控貨,拉升品牌溢價空間;線下渠道加價大量出貨,實現規模和利潤。如果從經典的4P理論來講,小米在產品、價格、促銷、渠道上的靈活應用,超過了當時國內的任何一家廠商。
這種模式注定是階段性的。當手機廠商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小米已經發展很長一段時間,而且在品牌溢價的打造上,追小米并不容易。
四、小米面臨的風險
相對于飛得高而言,能否平穩落地同樣重要,做官與做企業一個道理。快速發展的企業不可能沒有問題,小米有三大風險點,從三個小米的邏輯提出。
第一個是如何維持小米手機的銷量
小米手機的品牌和銷量是整個小米體系的核心,如果小米手機銷量下滑,至少將帶來整個體系的輿論危機,進而可能產生連環效應。雷軍在證監會的講話中提到,小米手機在國內占有率達到32%,才會穩定下來。這個規模大概是1億5000萬部,也就是小米2015年出貨量的2倍。
2015年開始,整個手機市場容量見頂。小米增速放緩,同時,線上空間飽和,線下溢價能力減弱,而在實體渠道上的深度布局,小米才剛剛開始,尚需時日。
當前小米在中低端市場已經全產品線布局,2000+元的市場做起來比較困難,最大的突破口是在500元以下的市場,去年小米沒涉足,預計今年應該會做了,否則,哪里來銷量增長?
第二個是MIUI被谷歌扼住咽喉
基于MIUI構建起來的移動互聯網垂直價值鏈并不是鐵打的,關鍵在于MIUI是基于谷歌Android系統的ROM。而小米的發展動了谷歌的奶酪,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讓Android更加碎片化,影響谷歌系統的發展及用戶體驗;二是在MIUI之上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及服務,與谷歌自有生態是沖突的。如果今年谷歌成功返華,將會發展Google Play,并制定一些支持自身業務發展的措施,這些將影響到小米垂直生態的發展。
第三個是如何維持小米生態系統的高效穩定
小米保證效率的方法是,做核心產品,以投資的方式做周邊生態。小米與周邊企業已經組成利益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任何一家企業出錯,都很容易反噬整個生態鏈試圖樹立的低價格、高品質形象。小米生態以投資為紐帶鏈的業務模式注定了這個風險無法消除。
以硬件生態圈為例,小米生態鏈負責人劉德曾談過這種風險,“55家一起往前跑,有共同利益還有自己的私利,在不同領域做不一樣的事情,還要保證所有產品都符合小米的風格,品質達到小米的要求,更何況這還不是小米自己的隊伍。”
而且,隨著小米生態系統的擴張,這種風險將會被放大,如何規避風險,是擺在小米生態鏈的重中之重。雷軍講的講生態品牌與小米手機品牌切割,是規避風險的第一步,但需要做的遠遠不止這些。
此外,還需要關注的是資本的放大器作用。它可以助力小米快速發展,同樣也可以讓小米快速崩潰。投資高手雷軍,應該早就認識到這個問題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