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電子未來第二波發展--汽車電子
汽車是一種價格昂貴而又大量消費的產品,它對經濟的發展作用,至今仍不可小視。未來汽車的革新70%~80%將來自汽車電子化,汽車電子前途光明,自不待言。日本業界稱,未來電子的發展第一波是消費電子,第二波汽車電子,第三波醫療電子,這一觀點頗合實際,值得引起我們注意。
據美國市場調研公司iSuppli報道,2005年世界電子設備市場約為1.27萬億美元,其中汽車電子業為877億美元,占6.9%,預計2004~09年間將以年均7.5%的速度增長,屆時將達1154.7億美元,占電子設備總值的7.3%。汽車電子盡管在份額上還是最小的,但其發展速度卻是最快的(表1),發展空間很大。又據報道,汽車電裝備(電和電子設備)市場2015年可達2000億美元。
世界汽車業的發展
據日本電子信息技術協會報道,2006年世界汽車產量(包括小轎車、卡車和巴士)共6500萬輛,預計2008年將增長到6880萬輛,2005~08年的年均增長率為2.7%(表2)。
又據國際汽車工業協會報道,2005年世界汽車生產比上年增長3.1%,其中小轎車增加3.3%,小型商用車增加2.2%,卡車增加4.5%,巴士增加5.1%,共達6647萬輛(表3),在世界經濟景氣的背景下,汽車工業發展回速。小轎車共4600萬輛,歐洲微減,美洲增加5%,亞太增加7%,非洲增加11%。中國小轎車生產大幅飚升了24%,墨西哥、馬來西亞、捷克、匈牙利、斯洛維尼亞等也都達到了兩位數增長。預期2006年將更好于上年,續增5%,可達約7000萬輛。世界汽車業的年研發費估計為860億美元。
近年,中國汽車工業迅速崛起,受到世界矚目。據統計,1970年中國生產汽車不過20萬輛,1980年上升到40萬輛,1990年80萬輛,2000年猛增到超過200萬輛,2003年又翻了一倍多,接近450萬輛,預計2010年可望達到1000萬輛。
世界汽車市場傳統上以美歐日為主,但近年中國汽車需求大增,重要性日增。恰在中國汽車生產、市場兩發展之際,美國哈佛大學能源技術創新項目主任蓋勒格博士日前在一次研討會上作主題演講時,毫不留情地批評了西方汽車商。他說,一些與中國合資生產的汽車從車型到技術都比國外大致要落后20年,像老桑塔納、老捷達和后來的新別克都是如此。蓋勒格博士認為,中國政府應該對這些車商更“狠”一點。這給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敲響了令人震驚的警鐘!
汽車電子化
總的說來,現代汽車正向著通信、安全、舒適、環境、快樂等5個方面發展。隨著汽油價格高漲,環保意識增強,汽車電子化不斷升級。汽車上的傳統機械系統逐漸被電子技術所取代,未來汽車最終將依靠計算機完全自動駕駛,稱做“行走的計算機”。一些飛機上的設備也正著手用在汽車上。
近年電子技術邁向汽車首先是發動機的控制,然后擴向動力系統、防爆系統、氣囊以及電動窗戶等,近期又發展到了遠程信息處理(旅行支持)、車內網絡、外部通信等。
汽車制造商還正推出混合汽車、電池供電汽車、電動汽車等作為下一代環保型汽車。此外,今天的汽車還有無鑰進入系統、電源控制系統、攝像監視、輪胎壓力傳感器、毫米波雷達、防撞系統等。一句話,汽車電子化將繼續大力發展,電子產品在汽車成本中的比重日益增大(表4)。
汽車電子化的關鍵在電子元器件,這也大大促進了電子元器件的發展成長。現在1輛汽車所用的電子元件逐年增多,已達到2~3萬之間,1輛車上的微控制器有30~50個,某些高檔車可達100個;傳感器在100~150個,高級車上使用的小型馬達在60個以上,未來汽車的攝像機也會達到10個以上。
汽車需要電子化的部件或功能包括車身、底盤、安全、動力系統、駕駛信息、信息娛樂,遠程信息系統等,具體要求如表6所示,所需電子產品則如表7。
在汽車電子化過程中,MPU、MCU、混合信號集成電路、電源集成電路、系統級芯片、存儲器等的應用迅速增加。據Strategy Analystics公司的預測,2006年汽車用半導體市場將達180億美元(表7),并預期2013年將增長到29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7%。
汽車中以汽車導航系統、汽車音響為代表的“信息系統”和以發動機、剎車、車身等為代表的“控制系統”,共同促進了汽車用LSI的登場。發動機控制是人命關天的大事,電子元器件不僅要高可靠,還要耐100℃的高溫,半導體器件使用增加,無疑要求降低功耗。各公司競相開發的汽車用電子元器件,其性能和質量都超高了消費電子和產業設備所用元器件。現在汽車用半導體的工藝已達到0.13mm、功耗不到2W。傳統的毫米波雷達難以正確認識行人和白線,亟待改進。
據Strategy Analytics公司調查統計,生產汽車用半導體的大公司有:①Freescale(2000年市場占有率12%),②Infineon(9.1%),③STM(8.3%),④Renesas(7%),⑤NEC(6.2%),⑥東芝(6.1%),⑦Philips(6%),⑧Bosch(5.9%),⑨TI(3.4%)等。
據預測,今年世界汽車導航系統市場將比去年增長10.3%,達738萬臺,預期到2010年將突破千萬臺,達1080萬臺,2005~2010年的年均增長率為10%。日本是汽車導航設備的最大市場,占半壁江山,其后為西歐和北美(表8)。
車用攝像機應用將不斷增長。中檔轎車上將首先安裝后攝像機以便觀察車后情況及車子入庫。高級轎車則還會把攝像機安裝在側面及前面,已有使用3~4個攝像機的車子。今后除了增加停止和低速行駛時的攝像機,還會增加高速行駛時的高性能CCD攝像機,此外,為認知白線和防止駕駛人開車打瞌睡,將使用CMOS攝像機。據預測,2005年世界汽車攝像機市場大約為300萬個,預期到2010年將迅猛增長到2500萬個。
汽車電子元器件經營
汽車業和電子業都是國民經濟中的關鍵工業,世界年間銷售值汽車略大,約1.8萬億美元,電子產業1.3萬億美元;兩者都有自己的零部件業,據報道,汽車部件業約為6400億美元,消費電子元器件業達1400億美元。汽車和電子業相比的特性如表9所示。汽車部件與電子元器件市場相比,汽車部件業的特點有:①規模大4~5倍,②平均單價高1~100倍,③市場潛力巨大,④利潤率較低。
從利潤率分析,無論是公司整體還是零部件業都是電子高于汽車,說明汽車業更加成熟。據統計,2005年度,日本豐田、日產和本田的利潤率平均在9%左右,而Nokia、三星等電子公司為13%,Dell 8.6%。
大的汽車零部件業的利潤率自2001年占5%以來,未見下落,還有緩慢上升之勢;除半導以外的電子元器件業的利潤率2000年曾達15%,后遭IT泡沫破滅的巨大影響,2001年驟跌至5%,現在經過供應鏈管理的改進等,回升到10%左右,預計今后兩者的利潤率變化都不會很大。
一般而言,零部件廠商通過供應鏈而達于最終產品商,它是下大上小,呈金字塔的形狀如圖3。但高收益的電子元器件廠商,情況相反,少數幾家大型電子元器件廠商,他們的最終產品廠商會達百家以上,呈現倒金字塔形狀,把最終產品廠商置于更加嚴峻的競爭環境之中。
隨著汽車電子化,傳統的變速器和發動機等有關部件受到了市場的壓力很大。為此,汽車部件廠商有不少已擴張滲透到了電子領域。例如,2006年初,德國很大的汽車部件廠商Continental收買了銷售值達16億美元的Motorola公司汽車電子部門。
時至今日,汽車部件和電子元器件廠商互有機會、互相滲入,據估計,其15家大型電子元器件廠商的總銷售額中,包括汽車導航設備在內的汽車電子產品銷售已占一成,少數個別廠商已有達二成的。但總的說,因汽車部件廠商規模大,滲透力度也更大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