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手機與無線通信 > 業界動態 > 智能穿戴設備 國產品牌有望笑傲群雄

        智能穿戴設備 國產品牌有望笑傲群雄

        作者: 時間:2013-11-04 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 收藏

          在近日舉辦的上海浦江創新論壇上,來自企業和資本界嘉賓一致看好可穿戴設備。自從2012年谷歌眼鏡發布以來,可穿戴設備成為業界焦點。2013年,多項國產可穿戴設備發布,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業績。從PC時代到、平板電腦時代,中國企業始終扮演著追隨者。在方興未艾的可穿戴設備領域里,中國企業有能力成為業界弄潮兒。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85023.htm

          以手表或手環為主

          在浦江創新論壇上,可穿戴設備的市場前景得到了嘉賓的認可。北京靈動快拍的創始人CEO王鵬飛認為,可穿戴設備未來一定是趨勢,相對于技術的深度,我更關注的是可穿戴設備的廣度和實用性。與此同時,硅谷最大的孵化器之一PlugandPlayTechCenter總裁卡尼斯·吳也認為,可穿戴的技術是一個很好的趨勢,現在計算機已經從桌面電腦變成了平板電腦,整個產業都在發生改變。

          真正讓可穿戴設備廣為人知的,是谷歌于2012年推出的谷歌眼鏡。盡管該產品至今仍未正式銷售,卻激發了不少企業研發乃至銷售可穿戴設備。

          調查發現,目前市場上的可穿戴設備的形式以手表或手環為主。一類是為記錄運動數據主打的產品。在國外,這類產品的代表作是耐克公司的FuelBand手環和SportWatch手表,通過搭載NIKE+運動軟件,這兩款產品都獲得了不俗的銷量。

          可穿戴設備更為流行的形式是智能手表。較早的智能手表是2012年索尼推出的smartwatch,以及cookoo智能手表。

          有些企業雖然沒有產品,但不代表沒有動作。蘋果、微軟、卡西歐等品牌的智能手表也備受業界期待,國內的奇虎、百度、聯想、小米也表示在研發可穿戴設備。風險資本對此的積極性也很高,有統計顯示,截至9月,可穿戴技術創業投資案例已經超過30起。

          缺少顛覆性創新產品

          從銷量上看,智能手表目前還處于市場導入期。作為智能手表的早期品牌,pebble手表在4個月內銷量達到27萬個,而盛大geak手表也聲稱4個月銷量突破10萬塊。但是這個數字和的出貨量相比,仍顯微不足道。

          盤點現有的智能手表產品,應用是一大短板。現在主流智能手表都能與手機直連,但是功能限于信息提醒、音樂,基本成了手機的第二屏。而作為智能手表的特色,運動記錄、睡眠監測等功能受到消費者歡迎。除了自帶功能外,多數智能手表還不能安裝其他應用。

          此外,可穿戴設備的價格也讓不少消費者糾結。目前主流可穿戴手表都在2000元左右,比如索尼smartwatch2、盛大geak、inwatch等價格都接近2000元。這一價格接近于一臺iPadmini或者一款卡西歐中端手表。艾媒咨詢調查也顯示,在愿意購買可穿戴設備的受訪者中,只有不到20%的人可以接受1000元以上的價格,而超過60%的消費者希望價格在500元以內。

          智能手表想要打開市場,要么功能上有突破,要么價格上有所讓步。野村證券中國電信研究分析師黃樂平認為,廠商只有推出具有顛覆性創新的產品,才有可能真正吸引消費者,而目前廠家都還在摸索階段。

          本土品牌笑傲群雄可期

          盡管困難不少,但是目前政府和市場都很看好可穿戴設備的前景。在10月初國家發改委公布的4G產業化專項通知中,“面向移動互聯網的可穿戴設備研發及產業化”在重點支持范圍中。與此同時,據艾媒咨詢報告,從2013到2015年,中國可穿戴設備出貨量或增16倍以上,超過4000萬部;市場規模預測將增加19倍至115億元。

          此外,一旦可穿戴設備發展起來,中國將會是全球最大的市場。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的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占全球的1/4強。對于本土企業來說,這是個得天獨厚的土壤。

          更為難得的是,與PC、、平板電腦行業相比,可穿戴設備目前還是新興產業,尚沒有舉足輕重的巨人出現,同時不僅沒有行業標準,也沒有國際標準。這意味著,誰能搶先推出殺手級產品,誰就能率先搶得話語權。果殼電子CEO顧曉斌認為,“在智能手表這個產品領域,我們是走在前面的,這也是中國品牌實現對國際巨頭彎道超車的機會。”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上海分所所長孔華威表示,從技術上看,可穿戴設備需要芯片級別的整合設計能力,而微機電系統等傳感芯片,以及知識產權儲備和工藝等,長期以來一直是制約國內電子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在可穿戴設備領域脫穎而出,還有很多的困難需要克服。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常市| 鄂尔多斯市| 大宁县| 潞西市| 汨罗市| 红桥区| 枞阳县| 宜宾市| 霍城县| 桂林市| 南昌市| 昆山市| 集贤县| 曲靖市| 鹤壁市| 霍州市| 龙胜| 南川市| 襄汾县| 宁陵县| 赤峰市| 织金县| 女性| 肇庆市| 枞阳县| 北海市| 富平县| 方正县| 团风县| 南江县| 博乐市| 林甸县| 霞浦县| 潜山县| 普陀区| 图们市| 翼城县| 博客| 岑巩县| 东源县| 灵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