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電務實研發策略奏效
晶圓代工廠40納米及28納米等先進制程技術競爭激烈,臺積電目前仍是全球最大40/28納米產能供應者,全球晶圓(GlobalFoundries)及韓國三星電子等2家業者緊跟在后,但過去與臺積電在技術研發上競爭激烈的聯電,已多次表示,不會跟進其它同業進行軍備競賽。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8574.htm全球集成元件制造廠(IDM)在過去5年中,開始大動作轉向輕晶圓廠(fab-lite)或資產輕減(asset-lite)策略方向發展,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半導體的技術投資太花錢,但卻不易回收。
以目前成熟的65/55納米制程來說,光研發所需費用就高達3億至4億美元,但制程微縮到45/40納米時,研發費用已拉高到將近9億美元,若要再往下走到28納米或20納米,研發費用投資高達13億美元之譜。
由于晶圓代工廠的平均毛利率已大不如前,對現在的聯電來說,就算產能利用率高達9成以上,但毛利率僅能維持在30%以上,若真的要與臺積電、全球晶圓等同業進行技術競爭,幾乎已確定很難賺到錢。
所以,聯電自現任董事長洪嘉聰及執行長孫世偉上任以來,已經有了新的發展策略,即是不再跟著臺積電或全球晶圓進行技術競爭,策略上將轉向獲利優先的營運導向,也就是聯電強調的客戶需求導向的晶圓代工解決方案(Customer-Driven Foundry Solutions)的提供者。
孫世偉曾提及,聯電在32納米及28納米的研發持續進行,但主要考量是等客戶有真正需求,才會建置相對應技術產能,如此,才能提供客戶更多更好的服務。
聯電大客戶德州儀器在近期決定,28納米OMAP5應用處理器將以聯電為最優先代工廠,卻將代工廠之一的三星剔除在名單之外,關鍵原因之一,就是三星無法提供德儀最適切的服務。
由此來看,晶圓代工市場發展已走上服務至上的方向,聯電以服務及客戶需求導向為出貨點,其實正好抓住了產業發展潮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