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全球定位系統(A-GPS)革命及其消費市場
關鍵技術二、三:大量平行關聯器和高敏感度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2908.htm傳統的GPS中,每個頻道只有兩到三個關聯器。他們會搜索代碼延遲空間直到可搜索到信號,然后用一組關聯器追蹤峰值的前端,和用另一組追蹤峰值的后端,所以他們被稱為“前后關聯器”。
大量平行關聯器是指,有足夠數量的關聯器同時在多個頻道中,對所有的C/A代碼延遲進行搜索。就硬件而言,這意味著有上萬個關聯器在運作。大量平行關聯器的好處是,所有的代碼延遲搜索都是平行運作,因此接收器可以用更長的時間來整合信號,即使沒有精確對時也無所謂。所以現在接收器可以更快、更長、更高,也就是更高的靈敏度,這不限于我們在何種電信網絡中執行A-GPS。在最初,我們認為室內GPS定位會受限于高靈敏度,但發覺使用體積更小、更便宜天線的實際成果卻也不差。雖然小而便宜的天線會降低性能表現(我們稍后也會提到),但是它們已被配備在所有的智能型手機上,且被手機廠接受去執行有關A-GPS的功能。
關鍵技術四:粗略時間導航
我們已經了解,A-GPS輔助不再受限于根據解碼軌道數據(所以可以更快),并可以透過大量平行關聯器使用粗略對時(所以可以更長的時間做信號整合及提高靈敏度)。然而,要測量精確初估的距離(pseudorange),并計算行進時間,還是需要花時間對衛星所傳送的星期時間(Time of Week, TOW)譯碼,譯碼后來取得位置進一步可執行導航。粗略校時導航就是要解決一些衛星的TOW問題,而不是直接解碼。其關鍵的技術是依靠在標準導航中的方程式中加入額外狀態資料;并于著名的視線矩陣(line-of-sight matrix)中加入相對應的欄位來解決TOW問題。
這個技術的成果就是,你定位所需要的時間,會比解讀衛星的星期時間(TOW)(例如一秒、兩秒或三秒)還要更快;或是在衛星信號微弱狀態下無法解讀衛星的星期時間(TOW)時,仍然可以進行實際上的定位。因為你可以有更快的首次定位時間 (FF),無需頻繁喚醒接收器來維持熱啟動狀態,因此可延長電池壽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