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砸大錢提升本土化設備 臺廠地區政府應仿效南韓
南韓半導體業快速發展,南韓政府不僅扶植半導體集團如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也砸重金投入扶植本土半導體設備廠商,顯示南韓政府深知提升半導體設備自給率的重要性與深遠影響,此舉已在臺灣半導體業引起諸多討論。單就自給率而言,南韓已領先臺灣數倍之遙,半導體及設備廠皆認為,臺廠需急起直追,而地區政府投資力道也需向南韓看齊,否則未來幾年臺灣優勢將為南韓所超越。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2760.htm南韓政府為促進半導體業二次躍進,決議在5年內投資1.7兆韓元,培育系統芯片和半導體設備,并計劃將系統芯片和半導體設備國產化比例各提升至50%及35%。在半導體設備方面,根據南韓政府統計,2009年半導體設備、原料進口達到77億美元,其中,日本進口的設備投資占62%,是南韓對外貿易惡化的原因。
若以臺灣來說,半導體設備的投資自然不亞于南韓,且為全球之冠,根據經濟部數據顯示,平均每年需由國外進口設備總值約新臺幣2000億元,該資料亦指出,臺灣2009年半導體設備自給率約9%,不過一般業界認為約在5%以下。
南韓政策積極推動,據了解,2007年半導體設備自給率約在20%左右,預估于2015年達到35%。業界認為,在南韓政府政策力推動下,加上大筆的投資金額,以及周全的配套措施如減稅等因素帶動,該目標可望達陣。
至于經濟部訂定的目標則是本土設備生產值由2008年的新臺幣210億元,提升至2015年的1,182億元,成長約5倍。其中,前段設備自給率2008年僅5%,2015年將提升至20%;至于后段設備自給率2008年約10%,2015年將達60%。
半導體業者指出,臺灣半導體設備發展落后其來有自,在臺灣20年前發展半導體業初期,并沒有把設備業納入規劃,而后想要重新推動卻倍感無力,因此轉而發展平面顯示器設備。另一方面,半導體廠由于長年與國外設備廠配合,對本土設備信賴度低。政府的科專政策補助金額甚低,通常約數百萬到數千萬之譜,使的臺灣設備廠投入開發意愿不高。
進年來,半導體廠在南韓大廠競爭壓力下,亦提高對國產設備采用的意愿,臺系設備業者經過多年研發,亦有成果逐漸展現著平面顯示器設備本土化推動計劃告一段落,經濟部于2010年重新規劃投入半導體設備,然而投入力道仍不大。在南韓大刀闊斧投資下,臺廠與地區政府對設備業的投資,將是未來臺韓半導體競爭態勢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