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師如何看臺灣聯電的未來
編者點評:在全球代工競賽中,投資一直是敏感話題。過去代工呈現兩強局面,臺積電幾乎統治一切,而聯電甘居第二,發展其它盈利的產業,也相安無事。如今AMD的變化,多了一個globalfoundrie;再加上兼并特許之后,使全球代工格局生變,近期三星在代工方面的跟進,更加增加了代工的復雜性。所以在全球代工中,正在呈現一場投資盛宴的競賽,對于哪一家都是兩難的抉擇。然而,宴席總會謝幕,新的代工格局定會形成,誰能留下來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9405.htm臺代工大廠聯電(UMC)剛慶祝它誕生30周年。
盡管現時產業一片叫好,但是產業界仍有人懷疑代工業未來的生存前景,包括代工業的技術是否己經落后,如近期關鍵客戶Xilinx抱怨它的40納米成品率問題。因此2010年對于聯電是否會成為它的最后一次盛宴。
目前有些跡象己經顯現,如UMC欲加入IBM俱樂部,或者與德儀組成新的研發實體。這一切表明必須跟上形勢才能在全球代工市場中生存下來。另外,也有傳言GlobalFoundries或阿布扎比的先進技術投資公司ATIC可能利用聯電的產能,甚至兼并聯電。
除了臺積電之外,聯電的競爭對手還有三星及GlobalFoundries。
面對新的競爭格局聯電目前的策略不是很明晰及有力。聯電雖是Sematech的成員之一,但是許多代工業者的技術來源都是依靠客戶與自身,而不太方便參與全球的研發體系中去。
聯電已經意識到先進技術的重要性,正悄悄地實行努力的追趕策略,試圖與臺積電保持同步。
然而客戶如何看待聯電?及沒有技術合作伙伴的聯電能夠進行突破嗎?就這樣的問題連聯電都不愿與EE Times進行討論。
VLSI的總裁Dan Hutcheson認為,聯電己經落后了,至少在先進工藝技術方面存在差距。
在另一方面,聯電仍是一家有力競爭者,因為對于fabless目前沒有太多的選擇余地(尤其在高端代工中)。如果數量不夠大,有時還難與臺積電打交道。有人認為聯電的成品率比臺積電好。
Gartner的分析師Dean Freeman表示,現在聯電是處于代工第二,但到明年,從銷售額計有可能低于GlobalFoundries。
Freeman認為對于聯電的困難在于缺乏技術合作伙伴,因此在先進技術競爭中不占優勢。
Freeman表示盡管聯電也宣布己經推出45/40納米工藝,甚至包括28/20納米,實際上聯電的技術與臺積電相比仍落后6-9個月。
HSBC的分析師Steven Pelayo認為,簡言之,聯電落后了,但尚未到出局的地步
聯電的成長
聯電的根可以追溯到1970年,當時臺灣剛開始涉足半導體業。一家當地政府支持的研發機構,臺灣工業技術研究所(ITRI)成立于1973年。后聯電通過兼并ITRI的技術在臺灣變成第一家芯片制造商,有一條4英寸生產線。
在啟步階段,聯電主要開發低端的玩具及游戲機芯片,應該是IDM模式。之后在1990年代公司取得顯著進步,包括開發出自已的x86處理器芯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