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三星壓境帶給臺灣半導體產業思考
歷經2008-2009年金融風暴后,全球半導體產業呈現快速反彈回升的跡象,下游終端應用市場對半導體產品的需求,亦從供過于求轉為供不應求。據WSTS統計與資策會MIC預測,2008與2009年全球半導體市場連續2年陷入衰退,分別下滑2.8%與9%,2009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為2,263億美元。2009年下半年起,全球經濟景氣逐步回升,半導體市場亦恢復成長動力,預估2010年全球半導體市場成長動力將達15~20%,短期內市場需求暢旺,半導體相關廠商營運多數恢復成長。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9403.htm臺灣半導體產業同受市場下滑之沖擊,多數廠商營運亦下滑,2008年、2009年半導體廠商總產值分別較前年下滑11%、6%,這2年產業總產值各為1.3兆元(新臺幣,下同)與1.2兆元。IC設計產業因受惠于新興市場興起,2009年產值反較2008年成長近9%。在金融風暴過后,上、中、下游半導體產業同步反彈,資策會MIC預估,2010年半導體產業成長幅度可望超過全球平均水準,上看2成以上。
全球半導體產業重組
惟在短期全球半導體產業反彈、成長的表象中,全球半導體產業之重組,以及臺灣半導體各次領域長期競爭力的消長,值得進一步探討:
◎在全球產業結構變動方面,受金融風暴沖擊,IDM業者因背負龐大資產設備折舊壓力,部分IDM大廠宣告退出市場或合并,如德國奇夢達倒閉、日本NEC與Renesas合并。
惟采Fabless型態經營之業者如Qualcomm、聯發科等,因經營彈性較大,反而有較高的經營績效。預期IDM業者將持續推動資產輕量化之策略,晶圓代工、專業封測產業可望因此受惠。
◎因主要先進國家市場與傳統3C應用領域多趨于成熟,未來全球半導體市場之成長動力,恐將進一步朝新興國家如中國、印度等地與其他新興應用領域偏移。
新興市場之產品常具特殊需求與特有經營模式,可望開啟新興IC業者之機會窗,如臺灣之聯發科、晨星等,于中國IC市場之成功案例;新興應用領域如汽車電子、節能、醫療電子等,是未來半導體應用市場具發展潛力之利基區隔,惟相關應用因具跨領域之性質,廠商進入門檻亦較高。
臺灣的機會與挑戰
對臺灣半導體產業而言,除了掌握現有市場短期回升之契機,如何在上述半導體產業與市場結構變遷下,尋找新興發展契機,并培植長期競爭力,應為關鍵。
在IDM資產輕量化的趨勢下,估計臺灣晶圓代工與封測業者,可望進一步擴張潛在市場,尤其臺灣之先進制程能力已不落后于國際龍頭業者,更有利于爭取高階代工訂單。此外,臺灣IC設計產業也可藉由新興地區市場如中國、印度等地之特有經營模式,成功搶占相關區域市場的龍頭地位,未來可望延續成功經驗,搶攻其他新興市場。
惟臺灣半導體產業亦面臨相當程度之挑戰:
1.IDM大廠資產輕量化的結果,使AMD等大廠獨立出如Globalfoundries之專業晶圓代工廠,臺灣業者未來將面臨具高階制程能力的競爭者,同時其與Chartered同屬阿布達比之投資基金,二者形同合并,以及Samsung將擴大在晶圓代工領域的投入,都對臺灣形成潛在的威脅。
2.臺灣IC設計業雖在中國等市場具成功經驗,但在中國積極培植自有系統標準與本土IC設計業者下,臺灣業者如何維持長期競爭優勢,為重要課題。我國IC設計產業未來若投入新興應用領域,如何克服跨領域的進入障礙,為另一挑戰。此外,臺灣許多IC設計業者屬中小型廠商,在晶片整合的趨勢下,面臨國際大廠之競爭壓力,如何有效地合縱連橫,發揮團體戰力,需各界集思廣益。
3.臺灣半導體產業中以DRAM產業在金融風暴中受創最重,雖然前波景氣循環僅以德國奇夢達之倒閉告終,但過去一年,臺灣DRAM產業卻因錯綜復雜之因素,無法有效利用金融危機所帶來的機會窗,一舉改善產業體質,恐使臺灣與國際大廠之競爭力差距持續擴大。
臺灣宜把握國際整合契機
目前出現華亞科、南科與美光結盟,共同研發,成效待長期追蹤;爾必達則成為華邦電、茂德與力晶等廠商共同之技術母廠。目前島內DRAM廠商與國際大廠已整合為2大陣營,但部分臺灣業者缺乏品牌、自主技術等根本問題,仍未解決。
近期Samsung宣布擴大資本支出計畫,包括興建一座月產能20萬片的12寸廠,雖然未明確表示其產線將用作何種記憶體產品,但Samsung要在同一產線上切換FLASH與DRAM 2種產品非難事。因此,在景氣回升階段,Samsung是否利用產能擴張,采取以鄰為壑的競爭策略,縮短記憶體相關產品之景氣循環周期,壓縮競爭同業生存空間,是臺灣DRAM產業需持續觀察重點。
由于臺灣DRAM產業元氣未復,加上部分廠商既有體質問題未解,面對Samsung等國際大廠積極擴廠,大多僅能被動因應、受制于人,甚或期待Samsung因產業龍頭的地位,不致對整體產業采取破壞性過高的舉措。
惟若從全球產業競爭的角度,Samsung此舉反而對其他國際大廠造成更高且長期之威脅,在金融危機后,臺灣原失去與其他國際大廠進一步合作的時機與條件,此時卻可能因產業競爭強度提升,促使島內外業者進一步思考整合的必要性,如何在景氣回升、長期威脅浮現下,有效整合記憶體產能,提升臺灣自主技術,應為下一波景氣下滑階段來臨前,可思考、未雨綢繆之處。
評論